林墨那场“虫壳变塑料”的直播,如同一场席卷网络的风暴,带来的影响是多层次且深远的。
最表层的,是广大网友对“环保科技”的直观震撼与热烈讨论。直播录像被疯狂转载,#蟑螂壳做塑料#、#墨神环保黑科技#、#白色污染克星#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那从令人不适的昆虫残骸到透明薄膜的转变过程,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完美契合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林墨那看似“瞎鼓捣”实则暗藏玄机的操作,以及最后成功制成的塑料薄膜和小熊模型,让无数人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原来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或许真的可以借助这种看似“脑洞大开”却又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环保组织为之振奋,材料学界为之侧目,普通民众则在猎奇之余,对“可降解塑料”有了更具体、更充满希望的认知。
而在更深层面,由“磐石”领导的“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以及其背后联动的一系列国家级研究所,早已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林墨直播中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步骤、每一次“不小心”的失误、甚至他那些插科打?诨中夹杂的“知识点”,都被反复分析、验证、放大。
直播结束后不久,“磐石”再次“例行公事”地拜访了林墨的安全屋,这次的理由是“关心主播使用危险化学品(氢氧化钠)的安全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安全屋内,林墨依旧是一副懒散中带着点“后怕”的模样。
“哎呀,领导您可来了!”他指着桌上还没来得及完全收拾的瓶瓶罐罐和那个手动压力机,一脸“心有余悸”,“那强碱实在是太吓人了,当时手一抖差点泼出来!还有那个醋酸,味道也挺冲……下次这种危险的活真得慎重点!”
他一边说着,一边(假装)手忙脚乱地整理桌子,然后(“不小心”)将一本摊开的、写满了杂乱字迹的笔记本碰掉在了地上,正好滑到“磐石”脚边。笔记本摊开的那一页,上面除了几个画歪了的小熊涂鸦,还清晰地写着一连串化学分子式、浓度百分比以及一个被圈出来、旁边标注着“好像这个比例效果最好?瞎蒙的!”的反应条件——那正是优化后的甲壳素脱蛋白与脱乙酰化核心处理剂的配方与工艺关键!
“磐石”面色平静地弯腰,捡起笔记本,目光在上面停留了两秒,然后若无其事地合上,递还给林墨,语气沉稳:“林墨同志,实验精神可嘉,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些危险的化学品操作,以后还是应该在更专业的指导下进行。”
“是是是,您说得对!”林墨(接过笔记本,随手扔回桌上,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我就是瞎搞搞,纯属运气好,谁知道真能做成呢?可能就是我这人手比较巧吧,嘿嘿。”
“手巧……确实。”“磐石”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墨一眼,没有再多说什么,例行公事地检查了一下现场,确认没有安全隐患后,便告辞离开。
那本笔记本,以及其记载的、被林墨归功于“手巧”和“运气”的“偶然发现”,自然在“磐石”离开后,其高清照片便被第一时间发送到了后方技术团队手中。
结合直播录像里林墨那些“恰到好处”的操作失误和温度、时间的“随缘”控制,再加上这份清晰无比的“优化处理剂配方”,研究团队几乎没走任何弯路,迅速复现并验证了林墨的整个工艺流程。
结果令人振奋!不仅成功制备出了性能优异的壳聚糖基塑料,其效率和质量甚至比预想的还要稳定和出色!更重要的是,林墨提供的那个被圈出的“优化配方”,显着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能耗,并且使得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和透明度得到了质的提升!
【甲壳素改性材料技术】的大门,被林墨用这种“手滑”+“运气好”的方式,推开了一道巨大的缝隙。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相关的产学研链条被迅速调动起来。以几家大型国企和顶尖材料学院为首,迅速成立了“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攻关联盟”。原本堆积如山、难以处理的虾蟹壳、昆虫养殖废弃物等,瞬间从垃圾变成了宝贵的资源。
首先是生产工艺的快速工程化与规模化。基于林墨提供的“基础配方”,工程师们开始设计建造连续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目标是将实验室的“杯瓶罐罐”变成万吨级的生产能力。
其次是应用领域的疯狂拓展。根据林墨那次直播展示的材料特性(韧性、透明度、可塑性)以及系统奖励的全谱系技术中那些若隐若现的指引(通过林墨后续几次“无意”的网络发言或“设计草稿”泄露),研发团队开始尝试制造不同用途的产品:
· 高性能环保塑料袋/包装膜: 这是最直接的应用。很快,一些特定区域和渠道开始试点使用这种全新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其承重能力、耐用性丝毫不逊于传统PE袋,但在特定堆肥条件下,几个月内便能完全分解,不留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