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性餐具 & 食品包装: 利用其无毒、可降解的特性,开发出了餐盒、刀叉、杯子等。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改性技术,成功提高了其耐热和耐油性能,满足了实际使用需求。
· 农业地膜: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传统的PE地膜难以回收,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严重污染。这种新型生物地膜,在完成保墒、增温的使命后,可以直接在田间降解,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受到了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 医疗辅料 & 3D打印材料: 壳聚糖本身具有抗菌、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基于此开发的医用敷料、手术缝合线(可吸收)以及生物兼容的3D打印材料,也进入了临床前研究阶段,前景广阔。
· 轻量化结构材料: 通过特殊的增强和交联改性,甚至制造出了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板材、异型材,有望在玩具、家居、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替代部分传统塑料。
国内环保材料产业,如同被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水,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壮大。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连续涨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加大投入,一个围绕“绿色、循环、可持续”的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国运在“环境拟态”和“物质重构”领域,得到了显着的加强,一种对未来发展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的底气,在悄然凝聚。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
就在林墨直播成功后,以及后续华夏方面明显加快的可降解材料产业布局传出风声后,境外各大势力,特别是那些在传统化工和塑料产业拥有巨大利益,以及在环保技术领域不甘人后的国家和机构,立刻坐不住了。
“普罗米修斯”机构负责人看着情报部门传来的、关于华夏数个生物材料产业园突然加大昆虫及甲壳类废弃物收购力度的报告,脸色铁青。
“他们动真格的了!那个主播……他直播展示的技术是真的,而且已经被他们迅速转化了!”他低吼道,“我们必须跟上!绝不能让他们独占这个市场和技术制高点!”
“可是,负责人,我们分析了直播录像,很多关键步骤他语焉不详,或者用‘感觉’、‘随缘’带过,核心的配方和处理工艺我们并不清楚……”一名技术顾问为难地说。
“那就逆向工程!他们买什么,我们就买什么!他们用什么原料,我们就用什么原料!”负责人几乎是吼出来的,“立刻动用一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收购各种昆虫,特别是蟑螂、面包虫、蟋蟀!还有虾壳、蟹壳!尽快进行实验仿制!”
于是,一场近乎疯狂的全球“抢虫大战”在暗地里上演。国际上的昆虫干品价格,尤其是那些被怀疑是林墨直播中使用过的品种,价格一路飙升,甚至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一些大型的昆虫养殖场接到了来自不明背景机构的、数量惊人的订单。
“普罗米修斯”以及其他竞相模仿的实验室里,很快堆满了各种昆虫干品。研究员们戴着防护面具,忍着不适,开始按照直播中能看到的部分流程,以及他们基于传统化学知识的推测,进行仿制实验。
他们研磨昆虫,加入碱液、酸液进行处理……但问题接踵而至。
· 配方缺失: 林墨那“不小心”泄露的优化处理剂配方,他们一无所知。使用的酸碱浓度、比例、添加剂完全不对,导致要么脱蛋白脱钙不彻底,要么过度反应破坏了甲壳素分子链。
· 工艺参数模糊: 反应温度、时间、搅拌速度……这些林墨口中“凭感觉”、“看状态”的关键参数,他们只能靠猜测。结果不是反应不完全,就是产物焦化、变性。
· 核心机理不明: 他们无法理解林墨那些“手滑”和“失误”背后隐藏的、对反应进程的精准把控。例如,那“不小心”多加的醋,在特定的反应阶段和浓度下,恰恰起到了催化脱乙酰化和调节分子量的奇妙作用,而他们按部就班的操作,却得不到理想效果。
无数次的尝试,得到的要么是颜色深、杂质多、无法溶解的残渣,要么是溶解后粘度极低、无法成膜的稀薄液体,偶尔能勉强制成薄膜,也是脆弱不堪,一碰即碎,性能与林墨展示的相去甚远。
“这不可能!我们严格按照能观察到的步骤做了!”一个实验室里,研究员看着又一次失败的产物,几乎崩溃。
“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关键!是某种特殊的催化剂?还是某种预处理方法?”
“难道……难道他用的不是普通昆虫?或者他的工具有什么奥秘?”
他们甚至将买来的“林墨同款”加热搅拌器、手动压力机都拆解分析了一遍,结果依然是普普通通的工业产品。
投入了巨额资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换来的却是一堆堆无法处理的昆虫残渣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报告。“普罗米修斯”的负责人看着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失败样品和不断燃烧的经费,气得几乎吐血,却毫无办法。他们再一次陷入了林墨制造的、看似公开透明实则迷雾重重的技术陷阱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