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流传着一句“玩笑话”,叫做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何处有满饷?关外汉八旗!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这句话还真就不是什么玩笑,明朝后期拖欠粮饷真是属于普遍行为,可以说就没有满饷的。哪怕最为精锐的抗倭戚家军,都因为讨要月饷被诓骗到演武场集体屠杀。
没错,就是江南抗倭后远征朝鲜归来,名义上为国征战应该享有英雄待遇的戚家军,遭遇到却是身死人亡的下场。
仅在《明史·王保传》中留下来这么一句话,“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
不过沈忆宸这番指责跟不满,要是被陈循跟金濂等人知道了,估计心里面也有些冤。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忠国公石亨会那么勇猛,亦或者说会如此莽撞,领着几万人就到塞外干仗。
如果事先知道的话,估计再怎么国库空虚,也会想想办法先从其他地方匀点钱出来。
听完沈忆宸的描述,在场的明军将领同样义愤填膺,中枢大臣们身居庙堂之高,压根就意识不到底层士卒每月到手饷银仅够裹腹。这一份加饷发出来,意味着他们能让家人吃上一段饱饭,沾上一点油腥,亦或者能给孩子买上几块甜食。
相反大明的宗亲王爷们,他们差这一口米粮吗?
只不过受限于武将身份,他们无法像沈忆宸这样直接骂出来,只能硬生生的把怒火给压在胸中。
“沈阁老,也先向北突围,南面有兀良哈三卫集结的八万带甲战兵,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是驰援宁远城还是先回义州城?”
武锐毕竟跟地方以及边关将领不同,他经常随着成国公朱勇居住在京师,对于朝廷中枢文官集团漠视边关将士的行为,早就已经见怪不怪。
光靠着愤怒,无法改变整个体制文尊武卑的传统,只能期待随着公爷的复爵,以及沈忆宸这种掌武事的文官站上权力巅峰,才能切实的体会到底层将士的疾苦,从而在待遇跟地位上做出改变。
现在当务之急,就打赢这场征讨兀良哈三卫的战争,让沈忆宸拿到开疆战功平步青云!
面对武锐的询问,沈忆宸脸上流露出凝重的神情,脑海中疯狂思索着如果自己站在也先的立场上,下一步又会做出怎样的行动。
思索许久过后,沈忆宸才缓缓开口道:“我们不去宁远城,也不去义州城。”
“那去哪里?”
“就从察哈尔草原转移,奇袭兀良哈三卫的八万带甲战兵!”
沈忆宸神情中流露出一抹狠厉,自己率领着大明征讨军全部骑兵部队,机动转移上不输蒙古人。与其被也先牵着鼻子走,那还不如学习后世一位伟人的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这么多年敌对下来,沈忆宸不敢说自己完全摸透了也先,至少对方的秉性跟行为特征,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蒙古军主力在草原上战败,绰罗斯部族兵马全军覆没,义州城没占领几天就被明军给夺回去。可以说除了击败忠国公石亨的宣大边军,捡了一个意外便宜,也先谋划切断辽西走廊,占领辽东都司的战略目标,一个都没有达到。
就这么灰溜溜的结束战争返回草原,绝对不符合也先这种枭雄的性格,他必然要想办法找回场子。往北走而不是西逃,就是他准备卷土重来的最好证明。
女真三部这些年在明朝扶植跟脱脱不花“驯化”下,已经从最初的野人模样,逐渐有了社会骨干结构,完全能想办法拉出几万青壮补充兵源。
“沈阁老,咱们是要继续未完成的兀良哈三卫征讨吗?”
韩斌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眼神中闪现出嗜血的光芒,开疆拓土乃是武将的至高梦想,谁不想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最终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杀戮与征服,才是历史永远的主旋律!
“当然,兀良哈三卫有不臣之心,必须征讨以儆效尤,让藩邦诸国看看背叛大明的下场。”
沈忆宸的话语冰冷无比,他从来不相信什么王道教化,更相信大明虎贲手中的刀剑。
“可我们南下征讨兀良哈三卫,朱都督就要单独面对也先兵马,会不会有问题?”
冯正毕竟是都司级别官员,考虑问题更多从大局出发,没有了骑兵这类机动部队的存在,朱仪率领的兵马只剩下被动防守,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也先给逐个击破。
听到冯正的话语,沈忆宸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笑容,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你小看朱都督了,他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大规模运用海船调兵,部署能力不在本官之下。”
“更何况朱都督手上还有着五万兵马,就算也先得到了女真三部的增援,人数上依旧没有多大的劣势。如果在对等的情况下加上城池地利还守不住,他如何能继承公爷的衣钵,成为大明国公!”
沈忆宸小看过许多人,其中甚至包括景泰帝朱祁钰,却唯独没有轻视过自己这个血缘上的兄长朱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