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当然不可能把一切押宝在情感上。
弗丽嘉选择信任海姆达尔不仅仅是出于情感上的选择,更是因为弗丽嘉始终想不到海姆达尔有什么理由背叛!
首先,海姆达尔没可能夺取阿斯加德最高权力!
因为他压根不是阿斯加德人!阿斯加德虽然看起来很开明,可实际上它的政治结构压根没那么开明,相反还十分的保守。最高权力只能由王室成员继承!
这有几分老妖婆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意思。
首先我得给慈禧辟个谣——“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话其实不是老妖婆说的。
慈禧说的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名言倒真真实实出自她的手谕。
故事还要从1900年说起。那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闹得不可开交。他们反对一切西方文化,对西方的一切事物打砸抢烧。西方国家在北京建立的使馆,也遭到了义和团的围攻,许多地方被炸成废墟,一些外国使者被杀。8月14日,八国联军以保护使者、打击义和团为直接目标,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西安方向逃去。
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慈禧太后以光绪之名发出的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匡、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匡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慈禧是没说过“宁予友邦、不与家奴”,但这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老百姓的心理打击更甚。翻译简单点就是:对外尽可能多的付出,以保持跟各国之间友好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对慈禧来说,义和团再帮她打洋人,也不过是“奴才”而已,属于用完即扔的角色,更不可能让他们真正产生主人翁的感觉——那更可怕。而现在义和团惹怒了洋人,她便要衡量孰轻孰重了,这时候当然是以保住自己的统治权为最核心目标。所以保持好跟洋人的关系,才能避免洋人来真的,将大清政权灭了。因为洋人够强也够狠,他们一旦来真的,大清哪里架得住。而义和团就不同了,这些奴才虽然看起来有利于大清,是排斥洋人、扞卫大清的,但实际上却更要提防。毕竟洋人还需要朝廷做代理人,但义和团如果做大,可就要真正威胁到慈禧的政权了。所以对义和团,可以利用其排斥西方一切的心理,将其作为和洋人叫板的砝码;但奴才就是奴才,他们本质上是不会得到善待的。
这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核心要义。保政权这个目标,远大于清国的尊严。所以,慈禧一边靠着义和团煽动反西方情绪,以满足民众;但一边还要提防义和团,同时向西方求饶。
那么“宁予友邦,不与家奴”这话又从何而来?虽然这话不是出自慈禧之口,但还是出自大清政权。清末有个保守派大臣叫刚毅,此人坚决反对维新变法,在变法期间干了许多反对的事情,甚至一度提议废黜光绪帝,因为光绪帝支持维新改革。这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嘴上说得比谁都好听。他说过:“居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为主”,表现出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廉洁的官员。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反对变革、倾向保守的官员,一般都会标榜自己很清廉。但这些人在背地里,往往都是腐败至极的人渣。这个刚毅就是如此,他去南方督办税务返回北京,竟带着搜刮所得的数千箱金银珠宝。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记载:“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改革让汉人得到好处,而他们满人会受害。朝廷权贵宁愿将自己的家产送给朋友,也不愿意分给自家的家奴。
汉人,在那个语境下其实就是普罗大众;满人,则实指权贵。
传来传去,这话就变成了:“宁予友邦,不赠家奴”。不过意思还是一样的。
实际上,慈溪老妖婆到底说没说过这话,意义并不太大。
因为其基本核心是一样的。
为什么不予家奴?
因为家奴是自己人,他们得到了好处,可能会站起来,夺取主人的财产!
慈溪为什么反对变法?
归根结底是为了权力!
毕竟友邦再怎么得到好处,也没办法直接进主人家,把主人的家产都给霸占了!他们属于捞一笔就走!并不会动慈溪和当权阶级的核心利益!
他们还是统治者。
但如果下面那些汉族大臣和广大民众得到了权力,分分钟改朝换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