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是一定的!
那纳尔的所作所为算什么?
当然是搞破坏啊!
这种情况下,五大神没下场收拾纳尔,纳尔不敲锣打鼓的庆祝已经是很矜持了!
还抱怨?
抱怨啥?
你都要拆人家家了,结果别人不阻止,你还埋怨别人不帮着拆?
疯子也不是这么疯的!
其实纳尔很聪明,他的智力水平绝对没问题。
他其实很明白的知道,就算自己毁掉一切生命,也无济于事!
因为他毁不掉宇宙最基础的东西!
那就是物质本质!
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科学家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运用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假说。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假说丛林中,“化学起源说”犹如一棵根基稳固、枝叶繁茂的大树,相对而言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接受。这一假说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宏大画卷,生动地描绘了生命从简单的无机物质逐步演变为复杂有机生命的漫长历程。
早期的地球,其大气层宛如一个独特的化学实验室,其中的成分与现今大相径庭。在那个遥远的时期,大气层中充斥着水蒸气、甲烷、二氧化碳、氨、氮、氢等无机物质。这些无机物质就像是等待被唤醒的沉睡元素,在特定外部能量的激发下,犹如被点燃的化学之火,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化学反应之旅。在这个神秘而复杂的过程中,它们逐渐结合、转化,生成了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有机小分子,例如氨基酸、羧酸、核苷酸等。这些有机小分子,就如同构建生命大厦的最初基石,在生命起源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被科学家们赋予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生命前体分子”。
这些“生命前体分子”就像一群被大自然选中的幸运儿,随着雨水的降临,如同乘坐着自然的运输工具,缓缓地从大气层飘落至地球表面的水域之中。地球表面的水域,无论是广袤无垠的原始海洋,还是散布各处的湖泊,都宛如生命的摇篮,为这些“生命前体分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汇聚场所,使它们能够在此处进行进一步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这些分子之间开始发生更为复杂多样的反应。它们通过缩合作用或者聚合作用,仿佛是微观世界里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打造着生命的基础构件,逐渐形成了有机大分子,如结构复杂且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这些有机大分子的形成,在生命起源的进程中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们如同构建生命大厦的坚固钢梁和关键水泥,为生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有机大分子进一步组合、演变,形成了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密的微观工程建设,各个有机大分子如同零部件一般,按照特定的规律和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有序的体系。这些多分子体系逐渐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自我复制和自我组装能力,这一特性是生命诞生的关键标志之一。仿佛是在微观世界里发生了一场神奇的魔法变革,具有细胞膜这一保护屏障和遗传信息这一生命密码的原始细胞开始悄然出现。于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就这样在一系列犹如魔法般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中诞生了。从这最初的生命火花开始,在接下来数以亿年计的漫长岁月里,生命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功能和形态,就像河流在流淌过程中不断分叉、汇聚,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目睹的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过程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生命演化画卷在地球这一巨大的画布上徐徐展开。
然而,从“生命前体分子”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诞生,这一过程就像是在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宇宙迷宫中寻找唯一的出口,是一个概率极低的事件。这就好比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寻找一颗特定的星辰,或者在无数的沙粒中找到一粒特殊的沙子,其难度可想而知。要使“化学起源说”能够站得住脚,合理地解释生命起源这一复杂现象,就必须要有庞大的基数作为支撑。这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的抽奖活动,只有参与抽奖的人数足够多,才有可能产生最终的幸运中奖者。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外部能量”在这个犹如奇迹般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了“生命前体分子”的产生呢?
在过去的研究探索中,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早期地球上频繁出现的闪电可能是这个关键的“外部能量”来源。闪电那划破苍穹的耀眼光芒和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被认为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激发大气层中的无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促使“生命前体分子”的生成。就像一把能够打开神秘化学之门的钥匙,闪电被寄予了厚望。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致,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仅仅依靠早期地球上的闪电,似乎难以制造出数量足够多的“生命前体分子”,以满足生命起源所需要的庞大基数。这就好比是一个小火苗,虽然能够带来一些热量,但要想煮沸一大锅水,它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