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扒一扒这些神奇数据背后的秘密。古希腊史书写得有板有眼,城市数量动辄两万甚至三万。感觉全埃及都是“高楼大院,车水马龙”。可对比下中国的唐朝和宋朝,这两大黄金时代,加起来才一千五百多座城池。换算下来,古埃及的平均城镇密度直接碾压中国古代,可是,现实里的古埃及可没有肥沃的江南。大部分国土都是黄沙漫天的沙漠,能种点庄稼的尼罗河流域只有巴掌大。2023年,埃及耕地才4500万亩,还不到国土面积的4%。而且现代农业还靠化肥、机械、灌溉,亩产翻几倍,古代完全没这条件。农民撒下点麦种,庄稼任凭尼罗河泛滥浇灌,收成基本靠天吃饭。老百姓日子只要遇到干旱泛滥或者庄稼病害,一年全完蛋。要靠这种粗放种植养活上千万甚至过亿人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别看现代埃及人口突破一亿,人均粮食远不达标。逼得政府大量进口小麦,才能平衡锅里的饭。而古埃及,每年一熟,耕地还没现代多,小麦亩产只有中国战国的十分之一。战国产量一亩73斤,古埃及差不多就这个水平。再用公式推算,拉美西斯四世时代,埃及最多就是2700万亩耕地,全给小麦?极限养活两百万人左右,多一点都压不住。普通人一听,难免感慨:要么古希腊人数据有水分,要么现代学者算盘按错了珠子。事实到底是哪头重?
看起来,好像大家都“算明白”了,历史上古埃及人口撑死两百万,反正粮食产量有限,耕地面积也不多。学界主流说法——希腊人夸大其词,古埃及没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到处是城市。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金字塔、神庙、苏菲头像那些劳作奇迹,从哪里找得到成千上万脱产年轻人去修?古埃及的大帝国如何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军队、祭司?拉美西斯、图坦卡蒙、克娄巴特拉这些法老靠什么养活遍地的臣民,支撑一路建造、人类史无前例的工程?如果按极限推算的两百万人口,恐怕挖金字塔都得全民总动员,时间也得拖长不少。更别提古埃及还常常向周边输出粮食,甚至成为希腊罗马的“粮仓”。两百万人的农业社会,凭啥能给邻居输送粮食?
不少西方学者的算账思路是:古埃及人靠尼罗河泛滥期超高生产力,土地肥得流油,加上气候适宜,人口蹭蹭往上涨。还有人举例说,托勒密王朝时人口最少也得500万,最多可以到1150万。可你再细看耕地面积、粮食消耗,一张一张纸糊出来的数字都经不起推敲。甚至历史文献只留下城市数量记录,却没半个“人口普查”数据。如果你是农民,看到自家田地一亩七十来斤麦,养活全家都得精打细算,哪敢多生几个娃?普通百姓遇到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人口瞬间锐减,庄稼缺水就得喝西北风。更别说有闲心去修金字塔,办庙祭,搞大工程。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古埃及盛世的“百万劳工、千座城市”故事就觉得有点虚。难道史书全是夸张,为了让后人膜拜那个“古文明”的盛名?
反对派声音不乏:他们认为西方学界信奉“城市加人口等于文明”的公式,用现代眼光套用古代数字,结果只剩一串漂亮的数据,却没有扎实的粮食基础。比如,“莎草纸留五十万张,没一份人口清查”,“城市数量巨多,却未必住满人”。说到底,没人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埃及人口答案。今天的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多半也是“雾里看花”,各种推测,要么过分乐观,要么极度保守。到底谁说得对,还真不好判。
但剧情往往不按平常的剧本走。最新考古揭示,拉美西斯时代的耕地面积与1971年前阿斯旺大坝修建前几乎一致。什么意思?翻开3150年前的莎草纸,“哈里斯大纸草”清清楚楚记载,当年能种地的面积和现代接近。这可把粮食谜团又推到新高度。谁能想到,经历那么多朝代更替、技术变革,自然环境大致没变,粮食供给的上限几乎卡死在“2700万亩”,连现代埃及都没突破多少。也就是说,古人在不靠化肥、机械的前提下,实际人口基数比“传说”小得多。
伏笔收割的时候到了——如果连明文记载的耕地都这么紧张,考古数据又一层层印证,所谓“几万城市”的人口盛世大多只是史书上的“幻觉”。而且古埃及一年只有一熟,庄稼还不是顶级品种,亩产撑死70多斤,全给小麦还要留点地种蔬菜、葡萄。别说移民,自己乡下人都养不活。以前说“金字塔靠全国总动员”,现在一算,经常是只有一部分青壮脱产,老弱妇孺根本派不上用场。工程周期拖长,好不容易建好,剩下就是维持日常生活。如果这都成立,那么古埃及的“神迹”,更像是“精英社会小圈子的奇迹”,而不是万人空巷的盛会。
到这里,大家脑子里的“古埃及百万雄兵修金字塔、千城万族大都市”的印象,恐怕要重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