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堂吃了点不是夜宵的晚餐,赵政决定今晚还是回家,因为爷爷奶奶即将回内地,有一段时间会看不到了,能多陪陪两位老人也好,到家已经半夜12点了,除了安保,所有人都睡觉了,赵政匆匆洗漱了一番,继续在书房睡下了。
第二天白天,赵政都在家里陪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这次回去多少也算是衣锦还乡,虽然赵家不需要如此高调,但难保国内有些人不会这么想,而且赵政寻找到三位亲人的事情,并没有做任何的隐瞒,国内相关部门应该也已经很清楚了,赵政灵机一动,便和爷爷商议起以此契机,向国内,至少是从川省开始捐资助学。
尽管国内现在物资紧缺,可振夏系有和黄,而且还是长江实业的第二大股东,建筑物资不是什么大问题,何况这还能带动川省的经济发展,老爷子对赵政的这一计划也表示了认可。
首批捐资助学的建校规模只有100所,全是中小学联合学校,可以由国内的施工队来负责建设,但必须接受振夏系安排的监理公司负责监理,建筑标准必须是能够抵御10级以上地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完善而高标准的基础教育设施是必须的。
赵政并没有想过要让振夏系或者赵家在国内百姓心中留下多么高大尚的光辉形象,只是赵政这个人的思维一向如此,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而且这项慈善支出,他决定由墨龙基金来负责出资,对于国内现在的政坛,他还是充满着信任的,为此他联系了霍建宁,让霍建宁联系团中央,赵政希望能够借此由墨龙基金和团中央一起推动希望工程的启动,所有捐资新建的学校,赵政都放弃了命名权,一律称为希望学校,至于建校地点,振夏系有优先选择权,具体的商谈事宜,赵政把决定权交给了老爷子。
这会儿的霍建宁其实已经到了深市,毕竟老板交给他的密码箱,让他在港区有种寝食难安的感觉,不是他不相信振夏安保特勤小组的护卫实力,也不是他不相信当晚在场的振夏系高层,他就是心里有这么一份感觉,早点到深市,他心里就多一分安全感,心里就感觉到踏实,很是奇怪,也许他也渐渐相信了赵政的观点,真的只有国内才能给全球华人带来最大的安全感。
和霍建宁通完电话,赵政对着老爷子赵佑说道:“爷爷,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从偏远山区开始,尤其是深山中的城镇、集镇,这是国家目前所完全没法顾及到的,城市中,或者平原农村,或许现在的教育设施也不够好,但总归比山区要好得多;
山区缺的不仅是学校,还缺老师,更缺思想上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得让山区的同胞知道,子女必须上学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才能摆脱大山的束缚。
我们首批捐资的这100所学校,从幼稚园开始,到小学、初中最后到高中,一所学校至少惠及一个城镇,采用寄宿制,所有的学杂费全免,不是光建学校就了事,除了硬件,软件还得跟上,回头我联系港大,港中大,只要是师范类的学生,只要是想进入振夏系和港大、港中大合办的学校教学的师范类学生,必须有3年的内地希望学校支援教育经历,港大、港中大的那些想升级职称的老师,也必须加上1年内地希望小学支援教育的经历,除非有重大研究突破,技术专利申请之类的特殊才能表现。”
爷爷赵佑凝眉沉思:“小政,你横加一条这样的考核标准,会不会给振夏系带来不好的影响?让港区人认为振夏系行事过于霸道,不近人情。”
赵政:“我承认,这一条考核标准,是有那么一点霸道了,不过那又如何?港区的这些知识分子式掀不起风浪来的,TVB也好,凤凰卫视也罢,都不可能出现振夏系的负面新闻;而和我们不对付的纸媒等,发行量和影响力远远没法和《振夏日报》比,另外,不管是港大还是港中大,能有如今这样的风光,振夏系是出钱出力,没有振夏系的谋划,港区的大学在世界高校范围内的排名如何能提升这么快,既然享受了振夏系带来的福利政策,那么你就有义务遵守振夏系安排和规则。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些人我们就不惯着,除非他们跳去海外,这样的人港区少一个也能多一份宁静,至于振夏系在海外的名声,那重要吗?不重要,海外最重要的是,振夏系能不能给那些合作伙伴带来利益,其他的谁会在乎。”
爷爷赵佑:“好吧,也许你是对的,那么你就开始推动吧,这样我和你奶奶也不知道在国内会待多久了。”
赵政:“不用急着回来,另外,我委托六哥叶绍斌在京城寻摸大一点的四合院的,你也需要去帮忙把把关,不管怎么说,京城我们也需要一个落脚点,找到四合院后,也需要修缮。
至于港区这边的主宅和博物馆,你完全可以把图纸交给阿琼或者阿玲去负责,等你寻摸的老匠人,老木工找好了,我就安排专机把他们接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