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绝境,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们甚至没有经过片刻思考,便果断地将手中紧握的兵器扔到了地上。
只见他们迅速举起双手抱住头部,然后老老实实地蹲下身去,仿佛已经认命般等待着中元帝国的军队前来将他们俘虏。
没错,在这些士兵的脑海里,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便是投降,而且是毫不迟疑、毫无保留地投降。
当有人率先做出这样的举动之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起来。
仅仅只是短短几息时间,原本还手持武器负隅顽抗的南楚帝国士兵们,像是受到某种无形力量的驱使一般,不约而同地将各自的兵器随意丢弃在身旁。
紧接着,一个个都乖乖地用双手抱紧头颅,整齐划一地蹲伏在地上。
其实,早在大军出征之前,南楚帝国的将军陈琦就在那庄严肃穆的誓师大会上,向全体将士郑重宣读了此次灭楚之战所必须遵守的军规和军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琦特意着重强调了一点:在这场战争中,无论如何都绝不允许出现“杀俘”这种残忍行径。
任何胆敢违背此命令之人,必将遭到严惩,格杀勿论!
而陈琦麾下的禁军新军对他所定下的这条规矩并无丝毫异议。
要知道,这支队伍中的许多人都曾与陈琦一同并肩作战,参与过那场惊心动魄的东境剿灭倭寇之役。
因此,他们深知陈琦治军严谨,军令如山,绝不容许任何人轻易践踏。
即便是那些未曾亲身参与过东境剿灭倭寇之战的士兵们,在日复一日地聆听着其他士兵绘声绘色的讲述后,内心深处对于那位威名赫赫的楚王殿下亦是充满了敬仰之情。
因此,当陈琦颁布各项规定时,他们无一不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而由陈琦亲自精心培育而成的丰都驿新军,则更是将他的每一道指令奉为圭臬。
无论陈琦下达何种命令,哪怕其中的缘由令人费解,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坚决执行。
因为在这支新军中,陈琦不仅是他们的统帅,更像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和信仰支柱。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众多队伍当中,唯独那些从平南军调拨而来的将士们,对于陈琦所制定的某些规定持有不同意见。
要知道,这些平南军长期奋战于与南楚帝国军队激烈交锋的最前沿阵地。
他们的亲朋好友、并肩作战的战友以及情同手足的兄弟们,有许多都血洒疆场,惨死于南楚帝国军人之手。
这份刻骨铭心的仇恨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灵魂之中,绝非短时间内能够轻易抹去。
故而,当陈琦明令禁止杀害俘虏之时,他们心中难免会涌起些许不满情绪。
毕竟,国仇家恨在前,让他们对敌人手下留情实非易事。
并且要知道,军队向来都尊崇强者,严格执行主帅一人所下达的军令。
然而这次的灭楚之战却与以往不同,这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竟然被调离了他们熟悉无比的平南军,转而跟随楚王陈琦和赵王陈琼一同出征。
面对这两位刚刚成年不久、尚未建立赫赫战功的王爷,这些身经百战的士兵们内心深处自然难以立刻产生完全的信任与服从。
因此,当面临一些决策或指令时,他们会心生疑虑甚至提出质疑,这种情况其实完全在情理之中。
不过值得称赞的是,陈琦并未采取强硬手段逼迫那些来自平南军的士兵盲目听从自己的命令。
相反地,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亲和力。
他先是细心地挑选了一批能够领会其战略意图的军官,然后授意这些军官深入到平南军士兵当中。
通过耐心细致且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将陈琦制定每一项策略背后的真正动机和深远考量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广大士兵。
渐渐地,那些原本对陈琦心存芥蒂的平南军士兵开始感受到这位年轻王爷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怀。
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他们终于明白了陈琦所做出种种规定的良苦用心。
尽管心头可能依旧残留着些许怨恨,但在国家大义面前,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们毅然决然地选择将个人情感深埋心底。
最终,他们心甘情愿地放下成见,全心全意地遵照陈琦的命令行事。
于是,就在南楚帝国的士兵们满心惶恐地选择抱头投降之际,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绝望与无助。
这些可怜的士兵们战战兢兢地站在原地,瞪大双眼,惊恐地望着逐渐逼近的中元帝国士兵,脑海中不断闪过各种可怕的场景。
也许下一刻,冰冷的刀剑就会无情地划过他们的脖颈;又或许,他们将会遭受惨无人道的虐待和折磨。
然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当那些中元帝国的士兵如潮水般涌到他们面前时,竟没有一个人举起手中的武器向他们砍杀过来。
相反,这些中元帝国的士兵们迅速采取行动,纷纷出手控制住了那些已经放弃抵抗的南楚帝国士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