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在为难什么啊?”郤至是这样理解的。
需要先了解晋国历代中军将的执政风格。
无论谁在担任晋国中军将之前多么温润儒雅或是名声多好,他们在担任中军将之后都会像变了个人似得。
多数的晋国中军将在任期间都秉持同样的风格,也就是显露出强硬的作风。
个别中军将是之前的作风本来就强硬,更多的中军将属于不得不承担重任让自己支棱起来。
看似最为软弱的旬林父,他碰上的人是晋景公这位权谋和手腕都不缺的国君,讲事实就是绝不软弱,奈何就是被晋景公压制了而已。
郤至认为楼令遭遇到很为难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嫌弃楼令显得有些软弱了。
这不是什么好现象。
有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做事的方法有一套,其他人可不那么以为。
当多数人不好看某人的操盘时,权力的架构已经事实上出现崩盘的迹象,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恐怕无法等来想要的结果。
察觉到异样的楼令,他将自己要做什么讲出来。
“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吗?直接又利索地全部消灭,不就行了?”郤至说道。
楼令沉吟了一小会,说道:“看来我有必要召集卿大夫开会。”
快刀斩乱麻并不适用于所有时候。
所谓的快刀斩乱麻,换一种层面来讲就是无法做到最好的处理,狠心地干出一刀切的行为。
知道那一刀切下去,多少无辜者跟着一块被斩了吗?
然后,一刀下去,乱麻不知道被断成了多少段,等于就是颠覆了一切。
楼令掌控下的晋国并没有多乱,权力架构同样没有出现崩盘的迹象,疯了才干快刀斩的操作。
“我要让不稳定的因素自行暴露,尽可能地清除掉。”楼令十分认真地问道:“你能懂我说的意思吗?”
郤至皱眉问道:“就是你要搞大清洗,对吧?”
可以这么理解。
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团结一心,看着形势好的时候,只是将负面掩盖或压了下去而已,并不等于说不存在或消失了。
晋国对外征战的频率很高,内部的矛盾其实是一直向外发泄了出去,真不是内部的各个派系多么团结友爱。
“我还以为你要坑谁,没想到要召开会议。”郤至说道。
楼令笑着说道:“开会只是开会。某人将要做什么,不会因为开了一场会议就收手。”
郤至刚要说话,外面有人通禀,说是国佐前来拜访。
“我需要回避吗?”郤至问得很干脆。
楼令想了想,说道:“你可以待在偏室旁听。”
换作其他人会认为是不名誉的行为,拒绝的概率很大。
郤至既没有觉得不名誉,更没有感觉是受到侮辱,带着恶作剧的心情答应下来。
好歹来的人是齐国的守护之一,楼令亲自来到大门外迎接。
“晋卿。”国佐这是第六次前来楼氏的府宅拜访。
“佐大夫。”楼令其实知道国佐过来做什么。
齐国在面临新的困境。这个困境还是一种叠加,给齐国造成险上加险的负面增幅。
多国组成联军对齐国来讲并不是多大的危险,顶多就是造成麻烦。
对齐国来讲,真正的危险来自晋国。
“伯国知道我们要吞并莱国,对吗?”国佐今天就是前来讲主题,来到大厅各自坐下就开口问。
楼令一挑眉头,说道:“若是你们一开始说要吞并莱国,很多事情会跟现在不一样。”
国佐心想:“说得跟你们不知道我们要吞并莱国似得。”
该怎么说呢?
齐国想吞并莱国不是一天两天,也就压根不是什么密谋。
足足准备了几十年之久,一开始是密谋,拖的时间太久,参与的人太多,注定要成为公开的秘密了。
那么,齐国怎么以为贿赂晋国君臣可以达到让晋国不干涉的目的呢?他们并不奢望贿赂就让晋国不进行干涉,其实就是拖住晋国干涉的时间,争取在晋国开始干涉之前将莱国实施吞并。
类似的行为很好理解,不尝试就是完全没有可能,尝试了或许能成,努力总比不努力要来得要好。
楼令就是不知道一点,哪怕齐国将莱国成功吞并,看似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真的以为可以最终得逞吗?
历史上的齐国确实得逞了。他们趁着晋国与楚国大战期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灭莱国,反正事后晋国承认了齐国吞并莱国的事实。
楼令知道“历史上”齐国成功吞并莱国,感到不理解的是晋国为什么会承认莱国被齐国吞并的事实。
“如果我们停止进军,可以治理已经占领的土地吗?”国佐问道。
齐国未能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吞并莱国,他们失去了最佳的机会。
目下,多国组成联军干涉,齐国有信心能够牵制住或击败联军,只是齐国没有信心的是晋国不会干涉。
主要情况是什么?齐国君臣出现了很大的战略误判,他们原以为楚国会支棱到底,没有想到北上的楚军连跟南下晋军正面交锋都不敢,更加没有料到晋军这一次没有追进进入楚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