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已为人母的刘淑梅也不禁偷偷抹去眼角的泪光,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感伤,与陈书宁关系密切的人伤心不舍,也有一些心生羡慕嫉妒之人,说着酸溜溜的话语。
比如沈红梅,多年来目睹陈书宁与顾心怡等人亲密无间,眼看着她们像从前的自己一样,从陈书宁那里获得了许多好处。
而自己尽管竭尽全力去接近、讨好陈书宁,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这让沈红梅对陈书宁充满了怨恨。
此外,这些年来,尽管贺朝阳对沈红梅一直保持着冷漠和无视的态度,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沈红梅对他的喜爱和欣赏之情愈发强烈。
渴望得到贺朝阳的心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令沈红梅的心情愈发沉重。
尽管沈红梅已届二十六岁的“高龄”,而且这些年来身边不乏众多追求者,但她始终未曾动摇过追求贺朝阳的决心。
然而,如今她得知了贺朝阳近期内也要回调京市的消息,这使得没有门路回到城市的沈红梅心急如焚。
陈书宁故意把话说得含混不清,并没有说这次说这次只有自己先回去,贺朝阳还需要再等几个月才能回去。
目的正是要让沈红梅焦急不安,毕竟,这么多年来,沈红梅对贺朝阳的感情从未掩饰,甚至连后来的知青们都知晓沈知青对她的丈夫有着爱慕之情。
虽然这种行为可能会遭人轻视,但这样的人也确实令人心生畏惧。
毕竟,当一个女人连面子都可以不要的时候,那就没有什么能让她害怕的了。
就像杨晚秋一样,她敢于放下颜面去为自己争取机会和利益,因此才能够早早地离开农村。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在部队里生活的应该不错吧?如今应该已经结婚生子了吧?
然而,陈书宁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自身缺乏信心或者害怕贺朝阳被别人夺走。
而是仅仅因为她非常厌恶沈红梅,喜欢看到她既生气又着急的模样,这种行为多少有点恶趣味。
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几个关系亲密的女孩都挤进了陈书宁的小屋。
甚至连已经结婚有了孩子的王春妮和刘淑梅,也毫不犹豫地抛下丈夫和孩子跑过来陪陈书宁这在乡下的最后一晚。
这一夜,几个女孩几乎整夜未眠,陈书宁向她们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国家很可能会在近两年内恢复高考,此外,她还把自己从废品站淘来的高中课本留给了大家。
这个消息其实是贺朝阳那伙人根据当前形势分析得出的结论,而陈书宁也清楚历史的发展趋势,知道最终的结果正如贺朝阳他们分析的一样。
所以,在征得贺朝阳的同意后,她决定将这个消息分享给几个相熟的好友,希望她们能够提前得到消息,也好更好的利用这次机会回城。
由于第一批高考试题的难度相对较低,许多人都是因为没有准备而没考上的。
要知道,这些下乡的知识青年大部分都是高中毕业生,尽管他们把课本扔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只要用心复习一下,考上大学的希望仍然相当大。
考虑到贺朝阳的家庭背景,大家对陈书宁所说的这个消息还是比较信任的。
尤其是像刘淑梅这样,在下乡多年仍旧回城无望的老知青,陈书宁的这个消息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毕竟,对于这些从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来说,谁不想回到城里去呢!
尽管陈书宁一再强调这个消息仅仅是自己的猜测,并不能保证其准确性,但对于那些毫无希望的人来说,它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珍贵无比。
以至于自从陈书宁走后,青山大队的知青点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原本织毛衣,玩纸牌唠闲嗑的知青们,变成了人人抱着高中课本用功苦读了,学习氛围特别的好。
陈书宁走这天一早,贺朝阳开着车来接她的,看着贺朝阳小心翼翼的扶着陈书宁的样子,想着这两个人马上就要离开黑省,自己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沈红梅心中的妒恨再也无法压抑,顾不得在场还有不少送别陈书宁的知青,哭着冲到了贺朝阳的面前。
声音中充满了委屈和不甘的质问道:“贺大哥,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么多年我对你的心意你不是不知道。
我知道你结婚了,是有妻子的人,所以我从来不敢奢望你能够回应我的爱,可是就算看在我真心真意的爱了你这么多年的份上,你要走也该和我说一声啊?怎么可以连句话都不说就这么走了?你怎么可以这么无情?”
贺朝阳正小心翼翼的扶着自家媳妇走着,沈红梅突然就这么跳出来,吓得贺朝阳差点本能的一脚直接将人踢出去。
再一听这个疯女人居然没头没脑的说了这么一番不要脸的话,当下直接就黑了脸。
冷冷的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沈红梅,声音中透着无尽冰寒的说道:“这位女同志既然知道我已经结婚了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