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老爷子说,太常寺少卿李成季,曾经给友人们讲过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说是自己年少的时候,曾经染上过热疾。这热疾,用后世的说话,应当是重感冒,发热不止高烧不退。某种程度上,那个时候患上热疾,估计和后来得了某冠差不多吧。
按照李少卿自己的说法,一开始还好,只是觉得身体很热,慢慢地就不行了,像是有团火在身体里闷着烧,一身烫的要命。说是热吧,可额头上却又一点汗水也没有。
在布洛芬这类的退烧药没出来之前,面对这种高热症状时,人们大多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比如把湿透的毛巾捂在额头上,或者是用温水擦拭身体之类的。
然而,这些降温的措施,有时候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乡间,对某些头脑不太灵活或者是做事情不知道转弯的,就有着一句看似通俗的话,叫做“脑冒炎后遗症”。
李少卿染上了热疾之后,家里人是心急如焚,想尽一切办法帮他降温消暑。那些常见的招数,全都一一在他身上试过。消凉退热的绿豆汤,也不知道往李成季的嘴里灌过多少回。
然而,这些手段,并没有什么卵用。哪怕是特意为他更换的凉爽竹席,躺在上面的李少卿依然感觉不到丝毫凉意。
持续不断的高烧,将整个人更是烧得整日里都是昏昏沉沉的状态。至于那个时候的李少卿在床上有没有说胡话,就没人知道了,或许说了,但为避尊者讳,也当是没说。
不过,李少卿说,就在他被高热折腾得迷迷糊糊之际,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哎,还是不挨着这竹席,会不会凉快些呢?”
随着这个念头的产生,他还真发现自己整个人开始不受控制地从竹席上升起,一点点地越过头顶上方的帐顶,最后稳稳当当地悬停在了半空中。
但是,尽管这样,李成季还是觉得热得不行。因为房间里的窗子和门都掩上了,没有风从外面吹进来。
于是,他心里又想,要是能够到屋外去,定然会凉快多了。
结果,正应了那句“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就在他这般念头刚刚闪过脑海之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李成季赫然发觉自己已然踏出房门,来到了室外。
不过,这一出门,不是到自己的院子里,而是到了一处自己从未见过的旷野里。
这片旷野很是宁静,地势也很平坦,在李成季的脚下,是一条笔直的官道延伸到远方。伴随着阵阵微风拂过,满地的苇草也随之起舞,摇曳多姿。
虽然不知道脚下的官道通向何方,但此时此刻,这清风徐来的感觉,却是要多舒服就有多舒服。
没到过这里就没到过这里吧!李成季心里这般想着,两只脚却不紧不慢地缓缓向前走去。
一路上,阵阵清风宛如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去了多日以来积攒的烦闷与焦躁。路旁草丛,随风发出沙沙的声响,还夹杂着虫儿的鸣叫声,似乎也在向李成季诉说自己的舒爽。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李成季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然随着官道来到了一座巍峨耸立的城池之下。
这座城池,与他往日见到的那些城池略有不同,因为城门上方空荡荡的,竟然没有悬挂任何标识,让人无从知晓这座城池究竟叫做什么名字。
不仅如此,城墙下方也不见通常会有的护城河环绕守护,而那厚重的城门更是大大敞开着,丝毫没有紧闭防守之意,甚至连一个把守城门的兵士身影都无法瞧见。
这不由地让李成季有些好奇了。这是哪里呢?转念一想,既然已经走到了这里,那就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先进去瞧上一瞧再说吧!然后,李成季就抬脚进了城。
刚一进城,李成季眼前的便是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
宽阔的街道两旁,各类商铺鳞次栉比、紧密相连,琳琅满目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市井民居则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或高或低,或新或旧,透露出一种别样的生活气息。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人头攒动,行人们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时不时能听到那些挑着担子的小商贩们扯着嗓子高声叫卖着自家的货物,声音此起彼伏,与繁华热闹的汴梁城简直如出一辙。
漫步在街头,李成季是好奇的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思忖着这到底是哪里。
走着走着,在走到一个贩卖丝绸的老妇人的摊前时,李成季惊愕地停下了脚步。
这个老妇人李成季认得,往日里往家里来过很多次,自己身上的衣服大多都是这老妇人量身裁剪的。若真要仔细算起来的话,按照辈分,自己还得叫她一声姨母。
可是,老妇人在几年前就过世了。现在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贩卖丝绸呢?
见李成季在自己的摊位前停下来,老妇人连忙热情地招呼道:“郎君,快来瞧一瞧咱这儿的丝绸呀!这些绸缎,可全都是上等的好料子哟!”说着,她还用手轻轻地抖动着摊子上的面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