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口岸游人如织,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俄罗斯游客斯维塔发现了新的跨境旅游“神器”,她说:“我来黑河已经很多次了,今天看到这个软件,觉得对今后的出行帮助很大,无论是在住宿、交通各种出行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
黑河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洪在雄介绍,数字人形象24小时直播,可以进行双语智能对话。大家以后到黑河来旅游,为您提供线上服务的可能就是数字人了。黑河市致力于数字化文旅产业发展,推动边境旅游地区的智能化发展。(完)
东西问|奥拉夫·米尔曼:以歌为媒,何以搭建德中青少年友谊之桥?
从《让世界充满爱》《疫情过后》等抒情歌曲,到《黄鹤楼》《成都》等民谣,再到《这世界那么多人》《夜空中最亮的星》等流行乐……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成员演唱的作品风格多样,其真挚的歌声、干净的唱腔更一度引发中国网友广泛关注。
作为目前德国唯一一支中学生中文合唱团,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成员多次参加重要的德中外交活动,成为德中青少年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合唱团影响下,很多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
伯乐中文合唱团最初组建的契机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如何看待德中青少年交往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作用?围绕以上话题,伯乐中文合唱团协会主席奥拉夫·米尔曼(Olaf Millmann)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合唱团最初是在伯乐高级文理中学,面向那些在课堂学习中文并准备参加高中毕业考试的学生。此外,学唱中文歌,更加有利于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这是我们创立合唱团的基本初衷。
回顾近十年来的经历,我们对学生学习中文和改善发音提供了明显支持,同时通过音乐促进了德国和中国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新社记者:合唱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目前成员及主要活动有哪些?
米尔曼:合唱团最初从小范围开始,比如在教室里、课堂上进行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学生欢迎,因此逐渐壮大起来。创立初期,我们并不容易预见合唱团的未来发展,而是通过观察,逐渐发现这里有些变化,那里有些成长。后来,我们积极与学校的管弦乐队合作,合唱团规模再次扩大,我们有了语言助教和声乐指导。再后来,我们与中国的合唱团一起演出,得到了积极反馈。整个过程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推动效应。近十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发展,专业性得以提高。
最初,合唱团主要依赖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学生,但现在我们是一个独立合唱团。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伯乐高级文理中学、还是其他学校的学生,我们都完全开放。我们有一些来自其他城市的成员,也有成员在大学学习、参加工作或者职业培训。这使得整个团队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我们现有近40名成员,通常有30到35人定期参加排练,活动范围广泛。我们会进行合唱团活动,包括声乐训练和学唱歌曲;也会有小组合奏,制作录音等。同时,我们也注重合唱团成员语言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准备中文水平考试(HSK)。我们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排练空间,还尽力传播中国文化。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学唱中文歌是促进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途径吗?
米尔曼:绝对是的。我们一直得到反馈说,合唱团对于成员学习中文提供了难以置信的支持。可以想象一下,学习中文时,是坐在家里孤独地尝试学习词汇和发音,还是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展示自己,并得到反馈更有帮助?后者会为人提供不可思议的动力。这也是学生在合唱团取得明显进步的原因。
合唱团成员也有反馈,表示感觉学习中文更自在了,这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动力。
中新社记者:多年来,伯乐中文合唱团与中国的交流交往情况如何?
米尔曼:疫情前我们有着非常密切的交流。通过合唱团工作、到中国旅行及演出等,我们建立起许多联系,结交了许多朋友。尽管疫情对此造成了一些影响,但我们在此期间仍不断通过在线方式保持联系,合唱团还录制了歌曲为武汉加油。
通过合唱团,我们为许多学生争取了中国奖学金的机会,有些学生现在在中国读大学。这是很重要的事,因为这一代年轻人正是在这些友好联系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德中友谊的未来。前不久我们在杜塞尔多夫迎来了来自成都的学生。看到两国学生又在一起歌唱、共同演奏,真是太棒了。我们计划在2024年春季与合唱团成员一起去中国。我们会与武汉大学再次取得联系,将访问一些城市,再次与许多老朋友相聚。
我认为增进理解是双向的,不仅是增进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理解,反之亦然。当我们从中国回来后,年轻人总会意识到通过与中国文化交流,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也有了更深理解。当一个人关注新的、陌生的事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并说“是的,我对此感兴趣”时,那他也能更多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我相信,通过与德国文化接触,中国年轻人也能够更多了解、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