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的魏武卒称霸列国,在阴晋之战中,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由此也可以看出魏武卒的强悍战斗力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创办法经。李悝总结各国的立法经验,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制定了法经。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盗法就是防范农民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以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制;贼法就是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
囚法和捕法就是对犯罪的行为进行惩治的办法,是最细致的规定;杂法是关于其他犯罪的规定;具法是加刑和减刑的规定。
法经是一部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不仅是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蓝本。所以李悝被列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
并且后来的商鞅变法基本颁布的就是李悝的法经内容。李悝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法律的意识。
李悝在法经中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由此可见其法治理念。但是这里要明白的一点是,李悝以及后来法家学派的“法治”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在中国法制史上,它只是帝王手中的镇压工具,几乎就是刑的同义词。
在法经中有“太子不喜则笞之,不悛则废之,易之”的条文,还有“受金则诛”的条文,意思就是法律规定太子赌博就鞭打他,不听就再走,屡教不改就更换太子;
将军以下如果受贿按律法诛杀。由此可见,法不能说不严厉,对奴隶社会的等级原则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这些法治措施击溃了奴隶制等级秩序,却又带来了封建等级秩序。封建社会仍是特权社会,而法家的法治观最终仍是“人治”,毫无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李悝变法在当时成就了魏国的腾飞,也成为不久的将来诸多变法家奔走列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
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
然而,李悝变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政治改革中只是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而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公族的世袭制。
魏国在变法之后变得强盛繁荣,但变法的胜利果实却被这些可以世袭的公族逐渐窃取。可以世袭的公族依然掌握着魏国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源,他们日后也成为了阻碍魏国持续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这都是不变的真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每一次变革都会触及原有权贵的利益,就会受到阻挠。
虽然李悝的变法有不足之处,但李悝作为第一个变法“吃螃蟹”的人,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一口气看完一代霸主——魏文侯#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力压秦国,使其不敢东出一步,他称霸中原,成为战国时代的首霸。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一代雄主魏文侯。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国土地,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由此产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也由此拉开。然而,魏文侯其实是历史上被低估的一代雄主。
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率先在战国七雄中进行变法。魏文侯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资治通鉴》和《史记》中记载了诸多他礼贤下士的事迹。
他以田子方为师,任用段干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令,率先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进行变法改革,辟地千里,开疆拓土,北灭中山国,西取河西之地,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的话:“魏文侯以大名,建国礼贤下士,以收人心,威震诸侯,有史意义,发尽石开之风。”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是如何四处收拢名师,为己所用。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俊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文侯,开创了天下英才进入魏国的局面。
那么,魏文侯究竟是如何让魏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呢?
曾经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当然是人才。”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任何时期。
魏国为了吸引人才,魏文侯拜当时的儒家大师子夏为师,将儒家地位提高到空前绝后的高度。而子夏并不刻板,他没有坚持孔子“克己复礼”的教条思想,
也没有遵循孟子的所谓“王道”和“仁政”,而是表现出更为务实的一面。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处事方法,正好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