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采生平概述
(一)早年经历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于 1844 年 10 月 15 日出生在普鲁士萨克森靠近莱西比的洛肯村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一位基督教路德宗牧师,母亲弗兰齐斯卡?奥勒也出身于牧师家庭。为纪念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姆四世 49 岁生日,父亲给他起名 “威廉”。
1846 年,尼采父母生下一个女孩儿,两年后又生下弟弟。但 1849 年,父亲卡尔?尼采因患脑软化症去世,一年后弟弟也去世了。在弟弟去世后,全家搬迁到萨勒河畔的瑙姆堡,尼采和祖母以及姑姑共同生活。祖母去世后,尼采的母亲依靠遗产租了公寓,全家搬离。
最初尼采就读于普通男子学校,后因个人原因被送到一所私立学校。在那里,他结识了身世显赫的古斯塔夫?克鲁格和威廉?平德,并与他们建立了童年第一段友谊。尼采也首次展露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二)求学生涯
1858 年 10 月,尼采考入普夫达中学并获得奖学金。在学校,他结识了保罗?德乌森和卡尔?弗赖赫尔?冯?格斯多夫,多年后他们依旧是老朋友。尼采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能创作诗歌。学校以古典教育为主,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与他家庭的小资产阶级基督教教育环境完全不同,这让尼采开始重新建立关于世界的认知。
在此期间,尼采遇到年长的诗人恩斯特?奥尔特勒普,他的个性和对政治的经验给尼采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尼采数学成绩很差,但凭借在德语和古希腊等语言方面的特殊天赋,他通过了毕业考试。
1864 年冬季,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古典语文学和新教神学,并与威廉?路德维希?克拉夫特等人一起学习。除学习外,他深入研究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包括大卫?弗里德里希?斯特劳斯《耶稣的生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和布鲁诺?鲍尔的《福音评论家》。这对年轻的尼采造成巨大影响,一个学期后他放弃了神学研究,这让他母亲非常失望。尼采想完全专注于古典语文学,因对自己在波恩大学的处境不满,他以文献学教授弗里德里希?里施尔到莱比锡的变动为契机,追随其前往莱比锡大学。
在莱比锡大学的几年里,尼采成为弗里德里希?里施尔的语文学模范学生,并认识了后来成为古典语言学家的欧文?罗德。1865 年 10 月,在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不久前,尼采研读了很多亚瑟?叔本华的着作,逐渐放弃了青年黑格尔主义。1866 年,他读了另一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所着的《唯物主义之历史》。与此同时,尼采仍继续语言学研究,与同学欧文?罗德建立亲密友谊,并一起参与了莱比锡大学古典文学协会的创立。
1867 年,尼采自愿进入普鲁士军队服役,加入位于瑙姆堡的第 55 野战炮兵团。然而,1868 年 3 月,在一次严重的骑马事故后,尼采结束了军旅生涯,只能在养伤期间继续学业,并在此期间认识了理查德?瓦格纳。
(三)职业生涯
1869 年,尚未取得博士学位的尼采因在古代语言方面的特殊能力,在老师弗里德里希?里施尔的推荐下,被任命为当时财政拮据的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他在语言学领域的最重要成就被认为是发现了量化原理,即认识到古代计量和现代计量不同是因为语音的变化。
1869 年,尼采搬到巴塞尔,在自己要求下于同年 4 月解除了普鲁士公民身份,此后一直保持无国籍人士身份。同年 5 月,他在巴塞尔大学以 “荷马与古典语言学” 为题发表就职演讲,1870 年 3 月升为正教授。
在普法战争期间,尼采再次参军并担任医护人员,在战争中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和白喉,因此在 1870 年 10 月选择退伍返回巴塞尔大学授课。
二、尼采的主要思想
(一)酒神精神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酒神精神,肯定多元和多样的生命,反对传统对生命的否定。酒神精神指在狂醉中忘却生命痛苦、人与自然相交融的精神境界,与日神精神相对。狄奥尼索斯是酒神和欢乐之神,尼采认为酒神代表的是一个醉狂世界,象征着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生命意志。
在世界的层次上,酒神与世界的本质相关,具有本源性,与个体化原理相对。在日常生活的层次上,醉是酒神状态,使人的主观逐渐进入浑然忘我之境。在艺术创作的层次上,音乐、抒情诗等非造型艺术是酒神艺术。
尼采的酒神精神肯定了人生的苦痛和生命本身,从根本上否定了一切否定生命的学说,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基督教等。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改变,摆脱传统的束缚,否定消极的悲观主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