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一节体育课,点完名以后我叫住了张倩。
“什么事?”张倩很意外我会叫住她。
我神秘一笑,“你等会儿,我给你个好东西。”
等到其他同学都回到教室后,我问张倩道:“你觉得X大的自考会怎么考?”
张倩犹豫一下,摇了摇头:“不知道,我在网上查了历年的原题,可是说什么的都有,完全没头绪。”
我掏出十多张的A4纸,这是我爸给我的所谓模拟题,原卷已经给了林栋梁,“我这里有几份模拟题,大方向应该是没错。注意保密哦!”
张倩一愣,“你哪来的?”
我笑着摇了摇头,恍然一副高人摸样,这种事当然不能轻易说出来,况且我也不知道是从那里来的。
张倩这时候也反应过来,“是我多嘴了!”
“没事,考试加油吧,你如果不参加高考,那我的竞争也能小一点。”说罢我就往教室走去。
时间又往前推进了一周,外面已是艳阳高照三月天,春暖花开正此时,而我们则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日渐消瘦人憔悴。
又解出了一道难题,我放下手中的笔,翻开答案对了一遍,虽然思路不同,但结果是对的。
“花了二十分钟,有些慢啊!”一旁艾茜文打击道。
“熟能生巧,多做几道就行了。”我伸展了一下脖子,手臂,准备再攻克一道难题。
“你最近很积极啊!”
我拿起笔,骄傲的说道:“那当然了,我和你的差距就在难题上了,只要难题做对了,那我们没差了。”
“那你加油咯!”艾茜文撇了撇嘴,似乎在说反正你也超不过的样子。
这时候上课铃响了,张福抱着一堆卷子走上讲台,“同学们安静,模考成绩出来了。我先把各科考卷发下来,来几个同学帮忙发下,有点多,忙不过来了。”
班级里一阵骚动,对于模考成绩,我们都是又爱又怕,张福一边组织发试卷,一边分析这次的成绩在年级排第几这种废话。
四张卷子依次发到我的手中,稍微核算了一下,580多分,这个分数勉强站上了985的分数线,可是往年北京那边都是600分起,想要保险一点起码620吧,也就是说我还得提升40分,顿时压力山大了!
而艾茜文这次有610,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很不错了,还有两次模拟考,只要每次提升十五分,你就赶上来了。”艾茜文安慰了一句。
我长出一口气,“没错,还有两次。”现在不是气馁的时候,每次提升十五分说难也不难,当然也不简单,反正事在人为。
稍后张福又把成绩单也发下来了,我排在第7名的位置,老杨在第8名。严启文因为有半年时间几乎没有学习,所以不出意外的排在了最后。
成绩单的背面,张福也终于印上了年级大榜,不用在每次都找他去要了。我们班上榜的只有三位同学,林夕涵第一,微微领先李朝秦。艾茜文第21,张倩第22。
“同学们看到的只是本校和本班的一些情况,我这里还有一份关于全省分数线的划分。即每个分数段有多少人。”
张福说完以后,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表格,650—700分,600—650分……依次类推,以50分为单位,直至400分及以下。
650—700分的只有78人,其中最高分在新宇,也就是林夕涵。
而600—650分这个区间的人数增加了许多,有六七百人。也就是所谓的第二梯队。至于第三梯队,也就是我所在的梯队,人数又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张福一项一项的分析一模的情况,并划出了一条线,580分勉强可以上X大,也就是本省最好的大学,刚好可以对应前十名左右。一整节课的时间,张福都在认真的分析,同学们也认真的听着。
望着黑板上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数段,在那个区间的人超过了5万人,已经不是一分压倒百人了,而是一分就可以压倒千人。就像鲁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一模过后,大家都是压抑的。这是第一次直面数十万考生带来的压力,不管在其中的哪一个区间内,都很难做到坦然面对,张福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安慰大家,任何宽慰在残酷的竞争面前,都没意义。
我把成绩拿回家后,自然少不了被我妈数落一通,“看看这竞争多残酷,你要是早听我们的,稳稳的进了X大!”
不过说什么也没用了,毕竟X大的自招报名已经结束了。
张倩和林栋梁在不久后就参加了X大的自招考试,我也寻了个机会问了一下,给的模拟题怎么样,有没有原题?
“模拟题和考卷相似度挺高的,但没有一道题是原题,不过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了!”张倩如实说道。
果然啊,我心中暗道:难怪说笔试必过,连题型都知道了,以有心算无心,要是这都不过就丢人了。
“你……还没有没面试的资料啊?”张倩咬咬牙,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