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少梁城后,关宁迅速稳定了局势,并下令将鲁统封为城守,兑现了诺言。同时,他开始整合少梁城的资源,补充兵力与物资,为接下来向大乾更深入的推进做准备。
李宪得知关宁智取少梁的捷报后,龙颜大悦,赐封关宁为镇国大将军,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与此同时,秦国在少梁的胜利也让东方六国感到不安,他们意识到,秦国的野心远未止步于此。
鲁统在稳固了少梁城后,凭借他多年在六国的游历和观察,逐渐摸透了六国与秦国之间的局势。在一次与关宁的密谈中,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趁大乾兵力分散、边防虚弱之际,率一支奇兵直接奇袭大乾的都城。
鲁统的眼神闪烁着自信:“大将军,如今秦军已经占领了少梁城,距离大乾都城只剩下一片相对空虚的防线。六国此时仍在互相观望,没有形成有效联盟,而大乾刚刚战败,士气低迷。若我们能突袭其都城,不仅可以一举击垮大乾的统治,更能震慑东方六国,令他们不敢再轻举妄动。”
关宁听完,沉思片刻,虽然鲁统的计划雄心勃勃,却也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奇袭大乾都城,固然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大胜,但如果我们失败,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少梁城,还有秦军的精锐部队。”关宁微微皱眉,显然在权衡利弊,“我们毕竟孤军深入,若六国趁机联手,秦国的局面将会异常危险。”
鲁统则不以为然:“大将军,战机稍纵即逝。六国目前各怀鬼胎,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统一战线。况且,奇袭不需要大军压境,只需精锐轻骑快速突进,打乱大乾的节奏,我们可以兵不血刃地动摇其根基。正所谓‘攻其不备’,这正是我们秦国制胜的良机!”
关宁点了点头,鲁统的分析确实有道理,但他心里仍然无法轻易下定决心。毕竟,一旦失手,秦国可能会面临各国反攻的险境。
“鲁统,你的提议确实有其道理,但此举牵涉甚大,关系到整个秦国的未来。”关宁眼神深邃,显然已经在考虑鲁统的建议,“此事,我必须请示皇上,得到李宪的允准,方可行动。”
鲁统见关宁依然持保守态度,也不再多言,只是点头表示理解:“大将军的慎重是为了秦国万世基业,我也愿意尊重皇上的决断。”
关宁当即决定派人日夜兼程,将鲁统的计划上报朝廷,向李宪请示下一步的战略决策。同时,他也开始密切监控少梁城附近的动向,防备大乾的援军,以防局势出现任何变数。
秦都,长安,御书房内。
李宪将鲁统的奇袭建议告知瑶光,坐在御案后神情凝重,眉宇间微微皱起,显然在思索这个大胆的提议。他问道:“国师,鲁统提议奇袭大乾国都,你以为如何?”
瑶光沉吟片刻,目光透出一丝沉稳与睿智。她缓缓说道:“陛下,鲁统的谋划确有胆识,奇袭大乾国都的确是一招险棋。但依臣妾所见,现阶段贸然执行此计,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李宪闻言,略微皱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瑶光接着分析:“如今秦国虽在战场上节节胜利,马国成虽败,但大乾并未元气大伤。若我们此时奇袭他们的都城,首先面临的是大乾的坚固防御。大乾都城重兵把守,城内各大将领与谋士深谋远虑,绝非易攻之地。一旦攻势不利,反而容易暴露我军的弱点,激发大乾的全面反扑。”
李宪若有所思,点了点头。瑶光的话正中他心中疑虑。
他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秦国虽然强盛,但我们同时面临六国的虎视眈眈。若此时大举进攻大乾国都,必然引发其他各国的恐慌与联合抵抗。到那时,我们不仅要应对大乾,还要同时抵挡其他几国的联手反击,局面将更加复杂。与其孤注一掷,不如稳扎稳打。”
李宪轻轻敲了敲桌案,深感瑶光分析的透彻。他知道,现在的秦国虽然强势,但要面对东方诸国的威胁,贸然进攻大乾都城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
瑶光微微一笑,继续道:“如今我们应先巩固边境,控制大乾的外围,逐步削弱其力量。待大乾陷入困境,内外受困之时,再伺机发起决胜之战。如此方可一战定乾坤,而非以险搏胜。”
李宪沉思片刻,终于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国师,你所言甚是。鲁统虽有大才,但我们不可操之过急。稳中求胜,才是当下的关键。”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远方的山河,胸中升起一股无穷的雄心壮志:“传旨,鲁统的奇袭计划暂缓执行,命关宁继续稳固边境,加强防御。待时机成熟,朕自会亲自下令,进攻大乾国都!”
几日后,关宁接到了皇上李宪的回信。李宪在信中对关宁的谨慎表示赞许,并对鲁统的提议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同样提醒关宁要谨慎行事,不能轻易孤注一掷。
李宪在信中写道:“鲁统之言,确有妙计,但此计虽险,却不能妄动。待我朝内部军力稳定后,再决奇兵奇袭之计。此时,尔等须守住少梁,稳扎稳打,伺机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