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领命而去。太后又对老孙说:"你带华安立刻启程去汴京,与小周会合。记住,无论如何,都要先取得金匮室的那部分天书。"
"那娘娘您呢?"老孙担心地问。
"我也要走了,"太后望向窗外,"是时候去会会一个老朋友了。"
"老朋友?"
"李煜,"太后轻声说,"他现在被囚禁在汴京城外的别院里。二十年前,我们就约定过,总有一天要完成这件事。"
她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这里面是解读天书的关键。当年那位老御医临终前告诉我,天书不仅记载着帝王命数,更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什么秘密?"
"一个关于大宋气运的秘密,"太后的声音突然变得神秘,"你可知道,为何大宋立国以来,总是内忧外患,难得安宁?"
不等老孙回答,她继续说:"因为建国之初,就埋下了一个隐患。而解开这个隐患的方法,就藏在天书之中。"
"所以李煜他......"
"不错,"太后叹息,"他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帮我们找到天书。可惜,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事实上,"太后从案几上取出一幅地图,"大宋立国之初,曾经请过一位异人堪舆国运。那异人说,大宋气数未全,根基不稳。"
她指着地图上几个特殊标记:"你看这些位置,分别是太医署、御膳房、太史局、钟鼓司,它们的方位恰好组成一个'困'字。"
老孙倒吸一口冷气:"这是......"
"没错,这就是大宋的命门所在。"太后的声音低沉,"那异人说,要破这个'困'局,必须在特定的时辰,同时打开四处密室中的机关。"
她停顿片刻,又道:"而天书,就记载着破解之法。"
"可是娘娘,"老孙想到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等到现在?这些年......"
"因为天时未到,"太后打断他,"那异人留下预言:唯有在南唐覆灭、金匮玉函重现之时,才是破解良机。如今李煜被困,正是天意使然。"
就在这时,华安突然想到什么:"所以当年在谢府密室找到的那些文件......"
"正是赵庆搜集的线索,"太后点头,"他也在找天书。只是他不知道,真正的秘密不在书中,而在这四处机关的排列之中。"
她从袖中取出一个铜钱:"你们可知道这枚钱的来历?"
老孙仔细一看,竟是一枚开国时期的'天下太平'钱。
"这是那位异人留下的信物,"太后解释道,"他说,只要在特定时辰,将此钱放入正确位置,就能化解大宋的命运困局。"
华安若有所思:"难怪赵庆会对太后您的行踪如此上心......"
"他们只道我是李煜的支持者,要图谋不轨,"太后露出一丝苦笑,"却不知我们是在试图挽救这天下。"
她将铜钱交给老孙:"去汴京吧,找到小周,完成这最后的使命。记住,七日后的子时,就是最后的机会。"
"那李煜那边......"
"他那里有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太后说,"一枚玉玺。那才是开启四处机关的真正钥匙。"
夜幕降临,别院中一片寂静。
老孙和华安正在收拾行装,准备连夜启程赶往汴京。太后则在书房写下最后的叮嘱。
"这封信,"太后将一封火漆封好的信笺交给老孙,"务必亲手交给李煜。"
"娘娘放心,"老孙恭敬接过,"定当完成托付。"
"其实,"太后望着窗外的月光,"你们可知李煜为何甘愿被囚禁这么多年?"
见二人不语,她继续说道:"因为他看透了一个道理:有些事,不是靠武力就能解决的。"
她起身走到墙边的一幅山水画前:"当年投降时,众人都说他懦弱。可他对我说,与其让千万百姓流离失所,不如自己忍辱负重。"
"可是娘娘,"华安忍不住问,"值得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太后转过身,目光如炬,"在那些看似懦弱的表象下,往往暗藏着最深沉的勇气。"
她拿起桌上的一盏茶,轻轻抿了一口:"就像这茶,表面平淡,却能静心明志。李煜这些年的示弱,何尝不是一种大智若愚?"
老孙若有所思:"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不只是等待,"太后说,"更是在准备。你们以为他这些年在汴京做什么?他在研究大宋的命理,在寻找破解之法。"
她从书架上取出一本陈旧的册子:"这是他这些年偷偷记录下来的心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天下苍生的关切。"
华安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
"观天下之势,究万物之理。非为一己之私,实为苍生之计。"
"这才是真正的仁者之心啊,"太后轻叹,"可惜世人只看到他的诗词歌赋,却不知其中的苦心孤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