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加入瓦岗军后,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迅速提升了瓦岗军的实力。随着李密地位的提升,他与翟让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
此时,翟让命令李密率先出击,这就好比在说:“前面有危险,兄弟你先上!”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心里能舒服吗?这便为后来李密迫使翟让“退居二线”埋下了伏笔。
李密立即率领精兵七千,袭击兴洛仓。兴洛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
瓦岗军成功攻克兴洛仓,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只见老弱病残的百姓们,背着粮食走在道路上络绎不绝,甚是热闹。如李密所言,周边穷苦百姓、难民以及豪杰之士,看到瓦岗军不但强悍,还很亲民,于是纷纷加入瓦岗军的队伍,使得瓦岗军迅速发展,短时间内猛增至几十万人。
朝散大夫(正四品文散官)时德睿以尉氏县(今开封尉氏一代)响应李密,时德睿是汴州陈留(今开封市陈留镇)人,他在隋末担任尉州刺史。
同时前宿城令祖君彦则从昌平郡前往投奔李密。祖君彦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因祖君彦的父亲祖珽是北齐的丞相,参与了“歌杀斛律光”阴谋。炀帝即位后,尤其厌恶祖君彦父亲的名声,受父亲的牵连,祖君彦未得到重用,杨广调他担任东平的书佐,检校宿城令,没有真正的职位。
祖君彦常常自负自己的才能,心情郁闷,听说李密占据了洛口,就远道而来投奔了李密。李密早就听闻过祖君彦的才能,因此得到他后非常高兴,立刻将他奉为上宾。军中的书信和檄文等重要文书,李密全都交由祖君彦来撰写。
祖君彦成为李密的记室参军后,负责起草军书羽檄。不久就起草了着名的《为李密檄洛州文》,文中列举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名句就是出自他之手,用来声讨隋炀帝,表达了起义军强烈的反抗精神,为瓦岗军提供了强有力的宣传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除了《为李密檄洛州文》外,还有《为李密与袁子干书》、《为李密与李渊书》等。祖君彦的文笔被史籍描述为博学强记,属辞赡速,他的文章义正辞严,淋漓尽致,尤其擅长撰写檄文,他所作檄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尤其是《为李密檄洛州文》,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文学才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守东都洛阳的杨侗及辅佐他的大臣听说李密占领了洛口仓,遂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率领步骑兵三万五千人前往讨伐李密。
当时,东都洛阳的百姓都认为李密是饥饿的贼寇,抢夺米粮,不过是乌合之众,容易攻破,因此争相报名应募隋军。国子三馆的学士以及贵族子弟也都来参军,武器装备齐全,衣着华丽,旗帜和战鼓非常壮观。
刘长恭等人在前面领兵,派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等人率领所部士兵从汜水进入,以包抄李密的后路,约定在仓城南会合。但他们的计策和行军路线早已被李密和翟让掌握。
东都的军队先到达,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刘长恭等人就驱赶他们渡过洛水,在石子河西布阵,南北绵延十余里。李密和翟让挑选出精锐的士兵,分成十队,命令四队埋伏在横岭下等待伏击裴仁基,另外六队在石子河东布阵。
刘长恭等人看到李密的兵力较少,非常轻视瓦岗军,未等到裴仁基后军到达战场,便主动和瓦岗军交战。翟让首先出战,但失利,李密随即率领部下横冲敌阵。隋军饥饿疲惫,无力硬战,最终大败。刘长恭等人脱下衣服跳入水中潜逃,才得以幸免,逃回东都,经此一战,隋军士兵死伤过半。越王侗赦免了刘长恭等人的罪过,并对他们进行了安抚。
李密率领瓦岗军缴获了隋军的所有辎重、武器和盔甲,声威大振。之后,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寨首领,号称魏公。
大业十三年二月(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在巩县南设坛即位,自立为魏公,改元永平,随后李密宣布大赦天下。大赦令颁布之后,相关文书迅速传至各地,宣告李密行军元帅府正式成立。于魏府设立三司、六卫,元帅府亦下设长史等官员。
翟让获封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且依元帅府之制设立长史等官员,然其规模仅为元帅府之半。单雄信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积则为右武候大将军,二人分别统领所属军队。房彦藻出任元帅府左长史,东郡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任左司马,郑德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官员之任命亦各不相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魏以南(黄河以南的地区),江、淮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及其邻近地区)的义军豪杰纷纷响应。孟让、郝孝德、王德仁以及济阴房献伯、上谷王君廓、长平李士才、淮阳魏六儿、李德谦、谯郡张迁、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白社、济北张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驴贼等人都归附了李密。李密对他们一一授予官职和爵位,让他们各自统领部众,并设立百营簿进行管理。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军队人数迅速增至数十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