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杲的死标志着西秦政权的彻底灭亡,唐朝解决了西北地区的威胁,为后续的统一战争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薛仁杲被唐朝处置后,其麾下投降的羌族首领旁企地(又称旁企地罗)得以保全性命,留居长安城。旁企地原是西北地区羌族首领,薛举割据金城时,他率领羌族势力投靠了薛举。唐朝朝廷出于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考虑,决定留其性命,但将其强制安置在长安,并对其进行了监视居住。
平定薛举父子叛乱后,皇帝李渊对秦王李世民及其麾下西征将士论功行赏,大加封赐,赏赐因忠义未降薛举的常达帛三百段。追赠壮烈战死的刘感为平原郡公,谥号为忠壮。
皇帝李渊犒劳将士时,趁机对群臣说:“诸位共同辅佐拥戴朕成就帝业,如果天下太平,你们可以一起保住富贵。假使让王世充得逞,你们难道还有子孙后代吗!像薛举父子君臣那样的下场,难道不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吗!”
之后,李渊命令因为浅水原战败而被除名的刘文静、殷开山都恢复官职。任命刘文静为户部尚书,兼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恢复殷开山的爵位。
与此同时,唐朝朝廷又下诏任命员外散骑常侍姜暮为秦州刺史。
唐初的秦州,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是隋唐时期陇右地区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薛举在618年攻克秦州,并以秦州作为西秦政权的都城,这显示了秦州在当时的重要性。
秦州之名始于三国时期,魏在陇右秦人发祥地置秦州,治冀县(今甘谷县东南)。西晋太康七年(286年),秦州州治和天水郡治均设在上邽(今秦州区)。唐初,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天水郡,改置秦州。秦州因其所处的重要地位,成为隋唐中央政府经略陇右东南部地区的桥头堡,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初,秦州是唐朝控制关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薛举据秦州时,与唐朝争关中,显示了秦州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大唐得到秦州后,便随时可以征伐河西走廊,盘踞河西走廊的凉王李轨难以进入关中平原,这决定了隋末唐初的天下归属,控制秦州意味着可以保护长安的安全,防止外敌入侵。
秦州在隋唐时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和故事。如杜甫《秦州杂诗》,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曾流寓秦州,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描绘了当地风土人情,如"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等名句。王维曾任河西节度使判官,途经秦州时写下《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绝唱。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经过秦州,写下《秦州见敕目》"秦州城头月,万里照人还"等千古诗句。
另外还有岑参《秦州歌》、高适《秦州杂诗》、王昌龄《秦州曲》、白居易《秦州行》等众多诗作,这些诗篇和故事不仅展现了秦州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西北边塞的独特情怀。秦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停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秦州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经济繁荣。
唐初的秦州治所在上邽县,即现今的天水市秦州区。下辖的郡县包括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上邽县(今秦安县)、陇城县(今秦安县)、清水县、伏羌县(今甘谷县东),秦州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经略陇右地区的重要桥头堡。
姜暮,是一位以德政着称的地方官员。关于他的具体生平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姜暮到秦州赴任后,施政以恩信为本,不滥用刑罚,以恩德感化百姓。他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徭役,招抚流亡,恢复生产,以诚信治理地方,对主动投诚的盗贼宽大处理。在他的治理下,秦州境内盗贼纷纷归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这一政绩在当时传为美谈,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此时,李密瓦岗军旧部将领徐世积还在山东地区的黎阳据守,尚未归顺唐朝朝廷。魏征已随李密投靠唐朝,于是他主动请求去安抚山东地区,被皇帝李渊任命为秘书丞,带着朝廷写给徐世积的劝降信,乘驿车到达黎阳,劝徐世积早日投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黎阳城内寒风凛冽。徐世积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眉头深锁。
隋炀帝大业末年,十七岁的徐世积加入翟让的瓦岗寨,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此刻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将领手握重兵,占据着原属李密的黎阳地盘,自见到来自长安的使臣魏征后,他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将军,”他帐下长史郭孝恪走近道,“魏征先生以故交的身份劝您归顺大唐,您为何忧心忡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