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通听后大怒,以崔世干是在扰乱军心为由,将其囚禁在军中,继续加紧攻打聊城。
不久,宇文士及从济北运来粮草,聊城内的宇文化及军队稍得恢复,于是继续组织抵抗。
聊城虽然被唐军李神通和窦建德的军队包围,但围城战并非完全密不透风。古代围城战中,攻城方往往难以彻底切断城内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当守军仍有部分外围据点或盟友支持时。宇文化及在聊城被围期间,仍控制着周边的一些小据点或交通要道,使得宇文士及能够通过隐秘的路线运送粮草。
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弟弟,也是隋末重要的将领之一。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资源调配能力。在聊城被围之前,宇文士及已经预见到粮草短缺的问题,并提前在济北等地储备了粮草。济北(今山东茌平一带)距离聊城较近,位于聊城的东部三十公里处,且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快速运输。宇文士及可利用骑兵或轻装部队,通过夜间行动或隐秘路线,成功将粮草运入聊城。
李神通督军攻城,贝州刺史赵君德率唐军奋勇攻城。
赵君德原本是清河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贼帅,后率众归附瓦岗军,之后又随李密归附唐朝,被任命为贝州刺史。
隋唐时期的贝州,其治所主要在现今的河北省清河县一带。具体来说,隋朝初年,贝州的治所在武城县,后改为清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清河属贝州。天宝元年(742年),贝州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贝州。
到了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因王则起义,宋廷改贝州为恩州,此后贝州之名不再使用。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靠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的武城、夏津两县隔河相望,西邻威县,北与故城县、南宫市为邻,南与临西县毗连。因此,隋唐时期的贝州大致对应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及其周边地区。
今清河县隶属于邢台市,是邢台市的副中心城市。该县以发达的羊绒产业闻名,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并且是张姓的发源地和武松的故乡,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这里拥有唐代古刹隆兴寺,被誉为“北方第一禅林”。这里也是华夏张氏祖庭张姓的发源地,展示了张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清河是全球张氏宗亲寻根祭祖的核心地,每年举办“中华张氏祭祖节”。清河县还是《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乡,建有武松公园和打虎雕像。此外这里还是唐代名相张文瓘、宋代诗人张耒的故乡。
赵君德即将攻破聊城时,然而,李神通却在关键时刻鸣金收军,赵君德后无援兵,只好大骂着率兵退出有利战场。他回到军营,气恼的责问李神通道:“城池将破,为什么收军!?”
李神通糊弄道:“窦建德的兵马快到了,恐腹背受敌,只得放弃进攻。”
赵君德远远望去,却没有发现任何动静,就知道是李神通妒忌自己,怕自己抢了他的战功,才鸣金收兵,致使此战错失良机。但自己身为副将,又能如何?便怒叹一声,退出帅帐。
又过了一夜,唐军才听到营外数里鼓声震天,窦建德的军队此时才真正赶到。
李神通见窦建德军队气势正盛,自己率领的唐军已苦战多日,恐遭疲兵必败,连忙带领唐朝军队撤出聊城战局。
窦建德此时入局暴打宇文化及,可以说是捡了个“大漏”,聊城内的官兵被唐军和窦建德军队连续攻打,早已军心涣散,内心惧战,宇文化及象征性的出城与窦建德军队比划几次,明知捞不到便宜,便退回聊城内像个缩头乌龟,不在出城应战,闭门坚守。
窦建德率军四面急攻,王薄等将领在城头督军坚守,唯独不见宇文化及前来。
夜幕降临,聊城城头火光摇曳,映照出守军疲惫的面容。王薄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敌军,心中焦虑万分。窦建德的军队在白天未能攻破城池,但他们的攻势一波接一波,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王薄知道,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他转身对身旁的副将说道:“窦建德今夜必定会加紧攻城,我们必须全力防守,命令全军戒备,加强防御工事,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副将领命而去,王薄则紧紧握住手中的长刀,目光凝重地注视着城下的动向。
果然,到了深夜,窦建德的军队再次突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鼓声震天动地,箭矢如雨般射向城头,攻城梯被迅速架起,敌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王薄指挥守军奋力抵抗,滚木礌石纷纷砸下,火油倾泻而下,试图阻挡敌军的攻势。然而,窦建德的军队士气高昂,攻势一波比一波凶猛。
王薄眼见形势危急,心中愈发不安。他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抵挡窦建德的猛攻。于是,他急忙唤来一名亲信,低声吩咐道:“快去请宇文化及大人前来助战!若是他再不现身,城池恐怕难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