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着的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多个角度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败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回目为“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噩梦”。此回情节围绕宝玉和黛玉展开。宝玉重新进入家塾学习,与往日在怡红院的自在生活截然不同。他虽厌恶八股文,但迫于贾政的压力,不得不努力克服困难,逐渐投入到学业中。贾代儒作为老师,认真负责,通过讲解儒家经典来警醒宝玉的顽劣之心。而黛玉则做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噩梦,梦中她遭遇家庭变故,被父亲许配给他人做续弦,向贾母求救却遭冷漠对待。绝望中她向宝玉求助,宝玉甚至想剖心以表真心,却未能如愿。梦境惊醒后,黛玉深感无依无靠,情绪崩溃,咳嗽吐血,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宝玉放学归来,心急如焚地去探望黛玉,两人的情感在这一情节中展现得更加深厚。
一、情节详细剖析
1.宝玉上学情节
宝玉上学这一情节在本回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此前,贾宝玉在父亲贾政的命令下,再次前往自家学堂读书。贾政对宝玉的学业极为重视,期望他能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封建家族中,读书入仕是家族子弟的重要出路,贾政作为家族的长辈,自然希望宝玉能承担起家族的责任,这便是宝玉上学的主要背景。
宝玉第一天上学,学堂里的表现颇为值得玩味。代儒并没有给他安排过多的作业,早早便放了学。这一细节暗示着代儒对宝玉的一种特殊关照,或许是考虑到宝玉的身份,又或许是觉得他需要逐步适应学堂的生活。然而,宝玉在学堂中的心思似乎并不完全在学业上。尽管他身处学堂,听着先生讲学,但内心却一直牵挂着黛玉。放学回家后,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去见黛玉,可见黛玉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重。
贾政对宝玉上学一事态度坚决。他明确发话给下人,不许他们再和宝玉胡闹,否则就会按照晴雯和司棋的例子来处理。这表明贾政对宝玉的管教十分严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宝玉收收玩心,专心读书。在贾政的威严下,宝玉即便身体不适,也不敢拒绝去学堂。袭人发现宝玉身上发热,但他依然坚持前往,只因不想让父亲觉得自己是在逃避读书,这体现了宝玉在父亲的压力下的无奈与妥协。
在学堂中,代儒与宝玉有一段师生问答。代儒给宝玉出了两道题,让他分别讲讲对“后生可畏”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两句话的理解。宝玉说出自己的理解后,代儒又给他讲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代儒选择这两句话来教导宝玉,其目的在于警戒宝玉要用心读书,不要玩心太重。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代儒作为学堂的老师,希望通过儒家经典教义来激励宝玉上进,引导他走上正途。
而宝玉对黛玉的牵挂贯穿了整个上学情节。在学堂时,他心系黛玉;放学之后,立刻前往黛玉处。这种牵挂不仅体现了他对黛玉的深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封建礼教所要求的学业并不热衷,他的内心更向往与黛玉之间纯真的感情。宝玉上学情节看似平常,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封建家族对子弟的期望、宝玉内心的矛盾以及他与黛玉之间深厚的情感。
2.黛玉病情发展
黛玉的病情在本回中愈发严重,其表现令人揪心。此前,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宝玉定亲的消息,这如同一记重锤,给她本就脆弱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她本就多愁善感,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急转直下,身体也愈发虚弱。
黛玉病情严重的表现十分明显。她神色大变,常常又哭又叹,心中的痛苦难以言表。在宝玉下学后前来探望时,她的状态更是糟糕。面对宝玉,她哽哽咽咽,心中干急却又说不出话来,这简单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她内心的焦急与痛苦无法言说的状态。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晚间休息时,病情更是进一步恶化。
黛玉做的噩梦将她的痛苦推向了极致。在梦中,她梦到自己被许配给别人,贾雨村升了湖北粮道,自己还有了继母,继母给她安排了一桩亲事。不想离开贾府的她,只好向贾母求救,抱着贾母的腰苦苦哀求,希望老太太能救她,不要让她去南边。然而,贾母却呆着脸说这事与她无关,还称做了女人终是要出嫁的,在此地终非了局。这冷漠的回应让黛玉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她又想到宝玉,找到宝玉后,宝玉为了证明自己对她的真心,竟将自己的心挖了出来,结果却没有心,这惊悚的场景让黛玉从梦中惊醒。醒来后的她吐血不止,病情急剧加重。这个噩梦是黛玉心理活动的延伸和放大,进一步揭示了她潜意识里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恐惧。她害怕失去宝玉,害怕被家族安排的命运所左右,而梦中贾母的冷漠则让她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安排下的无奈与悲惨命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