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第一百七回概述
《红楼梦》第一百七回“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处于全书的关键转折位置,此时贾府已遭受抄家重创,家族陷入风雨飘摇的困境。本回情节围绕着贾母散余资和贾政复世职展开,展现了家族在衰败之际的挣扎与转机。
贾府被抄家后,经济陷入极度困境,贾母虽年事已高且身体抱恙,但她挺身而出,强撑病体召集众人。她将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一一分配,尽显睿智与家族责任感。她先安排贾赦、贾珍等子孙的生活用度,如给贾赦三千两,让他拿二千两做盘费,留一千两给邢夫人;给贾珍三千两,只许他拿一千两,留下二千两给尤氏过日子。又为宝玉、黛玉等孙辈的未来考虑,还特意留下五百两银子,让贾琏明年将林黛玉的棺材送回南去。此外,贾母还将祖父留下的衣服和自己少年时的衣服首饰分给众人。
与此同时,贾政得到朝廷复职的消息。此前,贾政被传至枢密院,面对朝廷对贾赦、贾珍等人罪行的询问,他诚恳认罪,称自己因公务繁忙未留心家务,不能管教子侄,辜负圣恩。最终,朝廷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对贾珍的指控也因证据不足从轻处理。贾政复世职让摇摇欲坠的贾府看到一丝希望,但经历此番大劫,家族往日的繁华已难再现,众人也都陷入深深的忧虑与反思之中。
二、情节解读
1.贾府抄家后续与朝廷处置
贾府抄家之后,朝廷对相关人员的处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一处置结果不仅关乎贾府众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家族未来的走向。
朝廷对贾赦的判罚是发往台站效力赎罪。贾赦被御史参奏交通外官、恃强凌弱、包揽词讼等多项罪名。不过,经过严鞫,平安州姻亲来往未干涉官事,该御史无法指实;而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事虽属实,但因是玩物,与强索良民之物有别,且石呆子自尽被认定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不同,所以朝廷从宽发落。贾赦平日里行事嚣张跋扈,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为非作歹,此次判罚也是他长期肆意妄为的结果。
贾珍被参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以及尤三姐自刎掩埋未报官等事。经提取都察院原案查明,尤二姐是张华指腹为婚未娶之妻,因贫苦自愿退婚,其母愿结贾珍之弟为妾,并非强占;尤三姐是贾珍妻妹,本意是为其择配。因此,贾珍在这些事情上并未被认定有严重罪行。然而,贾珍在家族中行为不检,生活荒淫,虽此次在这些指控上逃过严惩,但他的所作所为早已为家族埋下了祸根。
贾政在面对朝廷询问时,表现得极为恭顺。他详细陈述了自己自被主恩钦点学政后的一系列任职经历,强调自己日夜不敢怠惰,对家务并未留心伺察,承认自己糊涂,不能管教子侄,辜负了圣恩,并请求主上重重治罪。贾政一直以正统形象示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应对体现了他对朝廷的敬畏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他深知家族出现这样的问题,自己作为家族重要成员难辞其咎,所以以诚恳的态度面对朝廷的询问,希望能减轻朝廷对家族的处罚。
朝廷对贾府相关人员的处置,既体现了律法的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但这一系列事件也让贾府元气大伤,曾经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家族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贾母散余资的过程
贾府遭受抄家重创后,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可能轰然倒塌。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贾母挺身而出,强撑着病体,召集众人,开始了散余资的艰难之举,试图为家族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贾母深知家族的现状,她明白必须合理分配自己多年积攒的财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安顿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她首先考虑到了贾赦和贾珍这两支子孙。“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二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两给大太太另用。这三千两给珍儿,你只许拿一千两去,留下二千两交你媳妇过日子。仍旧各自度日,房子是在一处,饭食各自吃罢。”从这一安排可以看出,贾母对贾赦和贾珍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识。贾赦被发往台站效力赎罪,需要盘费,贾母给予他一定的资金支持,让他能够顺利前往;而留给邢夫人的一千两银子,则是考虑到她日后的生活开销。对于贾珍,贾母只允许他拿走一千两,其余二千两留给尤氏过日子,这是因为贾珍平日里生活荒淫,不善理财,贾母担心他会挥霍无度,所以将大部分银子留给尤氏,以保障他们这一支的基本生活。
接着,贾母又想到了凤丫头王熙凤。“只可怜凤丫头操心了一辈子,如今弄得精光,也给他三千两,叫他自己收着,不许叫琏儿用。如今他还病得神昏气丧,叫平儿来拿去。”王熙凤为贾府操持多年,尽心尽力,却落得个精光的下场,贾母对她充满了怜惜。给她三千两银子,一方面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能够好好调养身体,度过难关。同时,贾母特意强调不许贾琏使用这笔银子,可见她对贾琏的行为也有所不满,担心他会将银子胡乱花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