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社会画卷,生动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家族兴衰以及人性的复杂多样。
麝月是《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身边的一等丫鬟。在第五回众丫鬟的排序“袭人、晴雯、麝月,秋纹”里,她虽不十分突出,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她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全过程,目睹了众多女儿的薄命命运,在宝玉宝钗落魄后仍在身边服侍,是陪伴宝玉走完红楼一梦的最后一人。
研究麝月这一人物具有重要意义。她性格独特,介于袭人和晴雯之间,综合了二人的优点,又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她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红楼梦》的人物体系和封建社会的丫鬟群体,深入体会作者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精妙之处。
一、麝月的身世与背景
1.丫鬟身份定位
在《红楼梦》的怡红院,丫鬟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最高等级是贾母拨来的一等丫鬟,如袭人、晴雯;其次是二等丫鬟;再次是小丫鬟。麝月属于一等丫鬟,排在袭人、晴雯之后。她虽与晴雯级别相当,但袭人和晴雯太过耀眼,一个至贤周全,一个才貌出众,相比之下,麝月的光芒被掩盖。不过,她在怡红院的地位也不容小觑,是宝玉身边尽职尽责的重要丫鬟,在怡红院的日常运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名字寓意解读
“麝月”之名寓意深远,与书中情节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麝”是一种珍贵香料,象征着麝月自身的价值与独特;“月”则给人清幽、娴静之感,暗示她低调内敛的性格。
从植物角度看,“麝月”与荼蘼花相关。《尔雅 - 释草》记载“荼,苦菜”,预示着宝玉日后生活的艰苦,如批语中提到的“寒冬噎酸齑”。佛教里荼縻是来生的花,也叫“佛见笑”,有意预示宝玉最后大彻大悟、出家为僧。其花色像黄酒,称为酴醾,暗合宝玉题蘅芜院对联中“睡足酴醾梦也香”。这一系列伏笔表明,麝月是陪伴宝玉走完红楼一梦的最后一个人物,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和女儿们的薄命,她的名字也成为了书中命运轨迹的一个象征。
二、麝月的性格特征
1.安分守己与体贴照顾
麝月安分守己的性格在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第二十回,宝玉回到房中,发现别的丫头都去玩了,只有麝月一人在外间屋里抹骨牌。当宝玉询问时,她不疾不徐地说:“都玩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伏侍一天,也该叫他们歇歇。小丫头子们也是伏侍了一天,这会子还不叫他们玩玩去。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这番话体现出她的尽职尽责,甘愿留下来守屋,维持屋子的正常秩序。
麝月体贴他人的行为也屡见不鲜。袭人病了,她体谅老妈妈子们的辛苦,让她们休息,也让小丫头子们去玩耍,尽显关怀。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经历有关。在等级森严的怡红院,她深知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明白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同时,长期的丫鬟生活让她懂得体谅他人的不易,从而养成了安分守己、体贴照顾他人的性格特点。
2.善解人意与顾全大局
麝月善解人意和顾全大局的特点在书中有诸多体现。晴雯抱怨林之孝家的唠叨时,麝月却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认为“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着些儿。也堤防着怕走了大褶儿的意思”。她理解林之孝家的是出于职责,并非故意刁难,展现出善解人意的一面。
在处理事情时,麝月也顾全大局。当芳官与干娘发生冲突,袭人深知自己不善拌嘴,晴雯性子太急,便让麝月过去处理。麝月赶到后,有理有据地指出在主子屋里,自有主子和大些的姑娘姐姐们管教,干娘不应半中间管闲事,说得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她这番话既维护了芳官,又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顾全了怡红院的和谐与秩序。
再如坠儿偷窃被撵,坠儿娘来吵闹问讯,抓住晴雯直呼宝玉名字的把柄。麝月及时“救驾”,让坠儿娘带了人出去再说,强调这里不是她叫喊讲礼的地方,即便赖奶奶林大娘也得担待她们三分。她巧妙化解了晴雯的危机,维护了怡红院丫鬟们的尊严和地位,尽显顾全大局的智慧。
3.伶俐机智与口才出众
麝月的伶俐机智和出色口才在处理坠儿娘、芳官干娘等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十二回,晴雯撵坠儿后,坠儿娘前来吵闹问讯。她能说会道,还抓住晴雯直呼宝玉名字这一要害。晴雯一时急红了脸,说出“我叫了他的名字了,你在老太太跟前告我去,说我撒野,也撵出我去”这样没道理且带有撒泼之嫌的话。而麝月则表现得十分机智,她忙道:“嫂子,你只管带了人出去,有话再说。这个地方岂有你叫喊讲礼的?你见谁和我们讲过礼?别说嫂子你,就是赖奶奶林大娘,也得担待我们三分。便是叫名字,从小儿直到如今,都是老……”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成功镇住了坠儿娘,化解了晴雯的危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