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推着铁圈满宅子跑,下人们都出来看个新奇。
葛明知道跑步要循序渐进,要先练呼吸,再练腿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运动过当反而对身体有伤。还是老规矩,围着院子两圈之后做拉伸,之后洗漱准备去陪母亲吃早饭。
服侍葛明洗漱的小猴子眼睛不停瞟放在院子里的铁环,看的葛明心里发笑,别说这年头的孩子,当年曾经风靡全国,几乎每个男娃子都有这么一套。
看着小猴子心痒难耐,葛明便对小猴子说道:“今天本少爷自己过去吃早饭就行了,你一会去厨房吃早饭,之后带着铁环出府去玩儿,哪里人多去哪里。”
葛明拿起铁环出门,给小猴子演示了几遍,别看小猴子脑袋好像不太好,但是学这个还是非常快的,几遍之后就能熟练掌握。
看到小猴子已经会滚铁环了,葛明便打算去内宅陪父母吃饭。出门前又神神秘秘的补充到:“要是有人问你铁环在哪里做的,记得告诉人家。”
见葛明进了正房,懵懵懂懂小猴子就迫不及待的抱着铁环,直奔外院的厨房去了。
父亲依旧已经出门,葛明陪着母亲用过了毫无新意,甚至难吃的早饭。饭后母亲说到即将夏收,以前葛明脑子不好,父亲又公务繁忙,母亲又不好出面,都是福伯去庄子上跟禄伯一起主持秋收,今年终于不同了,打算过几天夏收的时候让福伯陪着葛明去庄子上住几天,等夏收之后再回来。
在古代秋收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连皇帝都会去皇庄上意思意思,大臣也会放个“农忙假”。
葛明问到父亲为何又是早出晚归,又是不能去庄子上主持夏收,母亲这才透露,原来县里依旧不平静。县城东南方向三十里有座大山,叫做燕山,就在濡水边上,山上至今还有不少强盗,每年夏收、秋收时都会下山抢粮食。
父亲和两个堂哥都在为此事忙碌,难怪两个堂哥更是除了葛明受伤的那几天就没出现过。
“母亲,那为何不直接把强盗剿了?”
“明儿啊,哪里有那么容易的,否则你父亲也不会如此繁忙,其中原因为娘也不清楚,还是等碰上你父亲再请教吧。”母亲刘氏无奈的说道。
用过了早饭,跟母亲施礼后回自己小跨院。路上葛明心里就开始嘀咕,原来还真有强盗,要是有机会一定要见识见识强盗什么样子,不过好像难度比较大,十岁娃子是几乎没有出场机会的。
不过想到过几天去庄子,还是满怀期待的,有不少玩伴不说,还能过过钓鱼瘾。
回到自己房间,消消食之后开始看书,毕竟答应了母亲,上午看书下午再折腾,随手拿起诗经,同样是老问题,不少繁体字不认识,完全不知道在讲个什么东西,葛明深深感觉自己确实就是个文盲。
比如后人都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繁体字就是“关关”,要是放在这四句里,自然就认识,要是单独拿出来一个“关”字,那就需要想半天。
后人虽然都懂得看和读繁体字,但是多限于一些词语、句子中的部分繁体字,严格来说不认识,是看着眼熟加上瞎猜。
以“关关雎鸠”为例,这句太出名了,看到关关雎鸠,自然能想到是关关雎鸠,其实把关关换成两个差不多样子的字,多数人还是会读成“关关”。
葛明气急败坏,索性夹起诗经,一手端着砚台,挑了一根最细的毛笔,准备去找袁老道请教请教。
到了袁老道的小跨院,看袁老道又在院子里坐着,应该刚用过早饭,矮几还没来得及收拾。葛明还没敲门,刚好被抬头的袁老道看到。
“小子,所为何来?”袁老道讲话果然一直都很直接。
“道长那日说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来请教道长,小子这不是来了吗?”这老道,看本小郎君拿着书本、笔墨,自然是来请教学问的,难不成找你签名?
此时正好一个下人过来收拾碗筷,给葛明和道长行礼之后便拿着碗筷出门了。葛明也不客气,侧身跪坐在袁老道旁边。
“袁道长,好多字小子都不认识,请道长指教。”说完便摊开这本诗经,用手指着一个不认识的字给袁道长看。为何是摊开的诗经,这是因为唐代的书层叠的或者卷轴的为主,还不是后世的翻页书。
袁老道一看便说道:“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车前草也。”
“哦哦哦,原来读芣苢,多谢道长。”葛明说完便用毛笔在芣苢两个字右边写上了“fú yǐ”两个拼音。
整个诗经不过三万九千多字,后世人不求甚解通读的话,就算比较慢的话一天也足够了。诗经涵盖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包罗万象。
如果对古代风俗、礼仪不了解,就算全部字都认识,也经常不懂得其中含义,更不要说很多字不认识了。想要通读都需要很长时间,背诵更不知哪年哪月了。不过读书永远都是水滴石穿的事,功夫下到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