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死寂的空气仿佛都被帝王的威严所凝冻。殿中矗立的红漆巨柱,仿若沉默的卫士,静静见证着这一场关乎大明命运走向的风云变幻。殿顶的琉璃瓦在日光的映照下本应光彩夺目,此刻却透着丝丝寒意,飞檐上的瑞兽雕塑,也似在这压抑氛围中噤声敛息。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宛如一座威严的山峰,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势。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每一道纹路都像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注脚,诉说着他从卑微草芥起身,于烽火硝烟中纵横捭阖,在权谋漩涡里险象求生,最终登顶天下的传奇历程。而此刻,他的眼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犹如即将喷发的火山,那是被北方考生抗议之事彻底点燃的愤怒,仿佛要将这世间所有的不公与乱象都焚烧殆尽。
“此事,断不能姑息!”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宛如洪钟鸣响,震得众人耳鼓生疼,“科举,乃我大明选拔贤才、维系社稷的根本,如今竟被搅得乌烟瘴气,成何体统!”
他的目光如锋利的刀刃,在殿下一众大臣的脸上一一划过,所到之处,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那灼人的目光对视。最终,这道目光稳稳地落在了翰林学士张信的身上。
“张信!”朱元璋一声厉喝,“朕命你为调查小组之首,即刻着手彻查此事,务必在最短时间内给朕,给天下百姓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交代!”
张信闻言,浑身猛地一颤,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他的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般沉重,但还是强撑着出列,“扑通”一声跪地,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臣……臣遵旨!”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洇湿了面前的地砖,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道旨意,是荣耀,更是千钧重担,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朱雄英静静地站在一旁,他身姿笔挺,一袭蟒袍更衬得他气宇轩昂。他面容英俊,眼神中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深邃与沉稳,此刻正若有所思地看着跪地领旨的张信。
“皇爷爷”朱雄英向前迈了一步,声音沉稳而坚定,宛如古钟长鸣,“此次科举争议,已掀起惊涛骇浪,北方考生群情激愤,此事若处理稍有不当,恐将动摇我大明的根基,还望皇祖父三思而后行。调查小组的人选,关乎调查公正,不可不慎之又慎。”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雄英所言极是。除张信外,再挑选十一位公正可靠、才学俱佳之人,组成十二人调查小组。已录取的一甲进士陈?、尹昌隆、刘谔也一并加入,他们亲身经历此次科举,对试卷情况最为熟悉,或能助调查一臂之力。”
众人领命,一时间,大殿内议论纷纷,大臣们开始紧张地商议调查小组的具体人选。这一番讨论,激烈异常,各方势力都在暗自权衡,都想在这关键的调查小组中安插自己的心腹,为己方谋取最大利益。但在朱元璋和朱雄英的威严注视下,最终还是选出了十二位来自不同官职和背景的人选。
这十二人,有的是在翰林院潜心治学、饱读诗书的学士,腹有经纶,才华横溢;有的是平日里就以清正廉洁着称的监察御史,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还有的是在地方任职多年,历经风雨,积攒了丰富经验的官员,深谙民间疾苦与官场百态。他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大明的期望,怀揣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这场充满荆棘与挑战的调查之旅。
调查小组组建完成后,朱雄英将张信单独留了下来。
“张大人,”朱雄英神色凝重地看着张信,目光中既有信任,也有期待,“此次调查,责任重于泰山,皇祖父和天下人都在翘首以盼。你务必秉持公正,以天地为心,以百姓为念,不可有丝毫偏袒,莫要辜负了这一身使命。”
张信连忙跪地,诚惶诚恐地说道:“太孙殿下放心,臣定当肝脑涂地,竭尽全力,不负皇上和殿下的信任。若有半点私心杂念,甘愿受千刀万剐、万死之罪!”
朱雄英微微点头,上前一步,亲手扶起张信:“张大人请起。我素知你的为人,只是此事盘根错节,犹如一团乱麻,还需多加小心谨慎。在调查过程中,若遇到任何难以决断的困难,或遭遇任何阻碍,可随时向我禀报,切莫独自承担。”
张信感激涕零,眼眶微微泛红,退下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召集调查小组成员,赶赴存放此次科举试卷的库房。
库房外,戒备森严,守卫们手持长枪,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四周,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要接受严格的盘查,确保试卷的绝对安全。库房内,一排排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存放着一份份承载着学子梦想与命运的试卷。
“诸位,”张信看着面前神色各异的小组成员,神色严肃得如同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我们此次的任务,是重新审阅每一份试卷,揭开这重重迷雾背后的真相。这不仅关乎朝廷的威严与公正,更关乎天下万千学子的前途与命运,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丝懈怠。每一份试卷,都是一个学子的心血与希望,我们手中的笔,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务必慎之又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