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会开了一天,本质就是要给这些票号立规矩,好让他们不要那么放纵。虽然范永斗等八大皇商心里不喜欢别人管着自己。
但形势比人强,郑成功的话他们得听。更何况现在郑成功只是要求组建金融稳定局。在金融稳定局成立之前,除同业拆借以外的一切业务照旧。
同业拆借业务要等到金融稳定局成立以后,各家票号在金融稳定局搭建的同业拆借所进行交易。这件事在平时看来并没有什么。
因为各家平时并不太需要同业拆借,各家的资金来源大都来自于各户的存款。拆借资金并不是主要资金来源途径。
不过现在可不是平时,八大皇商都遇到了挤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拆借肯定是不行了。
没办法只能秘密的来了,于是乎在被挤兑的第二天,范永斗立即召集其他七家皇商开起了小会。
“诸位,我们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如果我们没有资金拆入的话,明天一开张,我们用不了半天就将面临无银可兑的情况。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请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眼下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应对?”范永斗不带丝毫客气的说道。
王登库站起来说道:“我认为现如今,我等必须从山西老家调银子来了。虽然慢,但总比没有强。这一波挤兑数额太大,我估计没有两千两根本顶不住。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去请郑将军取消金融稳定局成立之前不可拆借这条限制,尽快恢复拆借,好解决燃眉之急。”
靳良玉点点头,同意了王登库的意见,同时他又补充道:“调银子是没问题,但是我认为我们难道非得遵守不可拆借这条规矩吗?我们私底下找别人拆点,他郑成功也不会知道吧。”
范永斗说道:“你想法很好,但是现在确实没人敢拆给我们。昨日晚上,我已经试探性的向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发起了拆入请求。
但是他们都说,自己是招讨军的,一定要遵守郑成功的命令,因此将我的提议婉拒了。而其他几家小票号,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兑,目前即使他们敢,也没有银子来拆给我们了。”
王登库说道:“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即刻去请郑将军解除不能拆借的限制。”
靳良玉补充道:“不止如此,如果郑成功不同意解除的话,我们还要做好抵押土地和房产的准备。他郑成功只是不让拆借,又没说不让抵押资产借钱。
我们暂时将土地房产抵押给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他们总不至于还能拒绝我们吧。”
“老靳说的没错,咱们必须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置之死地而后生。我再补充一点,大家新的贷款也不要再放了,尤其是放给粮商的贷款,要尽快收回。”范永斗说道。
其他七位商人纷纷点头表示了同意。
王登库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巧了,太巧了。你说挤兑这事儿会不会就是郑成功主导来做的?”
靳良玉摇了摇头说道:“不,我觉得不会是他做的。虽然之前咱们拒绝了他停止给粮商放贷款的要求。但是他完全可以派兵把咱们的票号封了。
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这就说明他不想与咱们作对。毕竟咱们掌握着这么多银子和客户。他还得依靠咱们搞建设呢。再说了,就算他想捣鬼,他从哪里弄来这么多咱们的票子呢?
据我所知,他们招讨军做生意能要金子的就要金子,要不到金子的就要银子。只有银子要不到的时候,才会勉为其难的接受票号的票子。所以,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咱们的票子。”
“对,他不可能有这么多咱们签出票子。”
“同意,他不可能有。”
“那咱们现在就去找郑将军请他解除对拆借的限制?”
“好,事不宜迟咱们快去!”
然而,当这八大皇商来到前顺天府府衙,现郑成功的临时招讨大将军府时,却被府上的梧桐队员拦住了。
“你们想见郑将军呀?不好意思几位,郑将军一早就启程去济南抗洪一线了。大家要是有什么事儿,还是等他回来再说吧。”
没办法,郑成功去了济南,八大皇商这下只能抵押自己的房产和地产了。而此时能够接受他们的抵押,并且有钱借给他们的只有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了。
不过还好,当这八个商人,带着房契和地契去办理抵押贷款的时候,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很愉快的接受了他们的抵押,并为他们办理的贷款。
他们用这些借来的钱,暂时兑上了诸多外地客商兑银子的窟窿。但是挤兑并没有结束,更多的各地客商,带着大量八大皇商签出的票子又来兑银子了。
不得已,这八大皇商又再次找到了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抵押了仅剩的房产和地产。但是这根本不够,因为百姓们听说了这八大皇商的票号兑不出银子开始抵押房产了,纷纷跑来取银子。
这下子八大皇商是彻底兑不上银子了。于是为了保证在从山西调的银子来到之前,他们不倒闭,只能开始关门装死,想要取银子一分没有,要还钱鼓掌欢迎。
而正好在此时,粮商们从八大皇商手里借的贷款,开始陆续到期了。这些粮商本想借新贷款还旧贷款,继续撑住粮价。但是他们却突然发现,这八大皇商居然不借钱给他们了。
然而由于借不到贷款这件事发生的太突然,粮商们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粮商们为了还上贷款纷纷开始大量卖粮,生怕卖的晚些就会还不上贷款而被收走了房子和土地。
结果由于突然集中大量卖粮导致各大粮商之间纷纷互相倾轧,争着降价粮价,仅仅三天时间就从最高点7两一石降到了3两一石。
又过了两天,粮价就降到了比水灾开始前的7钱银子一石的价格还低的5钱银子一石。
眼看着粮价就要冲着2钱银子一石去了,为了保证一定的粮价,以免打击种粮户的积极性,郭启辰按照郑成功的要求,命令粮食储备公司,以3钱银子一石的价格,敞开了收粮食。
最终经过郭启辰的一系列操作,招讨军在获得了最够京城吃两年的巨量的粮食储备的基础上,成功将粮价控制在了3钱银子一石。
喜欢十七世纪富二代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十七世纪富二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