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大雪节气的清晨,北风卷着雪花灌进市第一医院呼吸科病房,70岁的吴大爷趴在床上,后背绷得笔直,老伴李奶奶举着TS集团“白芥子敷贴”的包装袋,手不停地发抖:“苏医生,贴了这膏药不到两小时,胸壁就起了鸡蛋大的水疱,疼得他直冒冷汗!”
正在查房的苏怀瑾转身,看见吴大爷双侧肺俞穴处皮肤红肿溃烂,直径3cm的水疱里渗着淡黄色液体,边缘皮肤呈紫黑色,典型的Ⅲ度化学灼伤。她心头一紧,立刻掀开敷贴——灰白色药膏紧紧粘在皮肤上,撕开时带下一层表皮,露出下面血肉模糊的创面。
“快拿生理盐水冲洗!”苏怀瑾声音急促,“准备无菌注射器抽吸水疱液,外敷紫草油纱!”她搭住吴大爷的手腕,脉弦紧如弓弦,舌质淡白,苔白滑如霜,正是寒痰阻肺的征象,可血气分析显示PaO? 65mmHg,FeNO检测25ppb,接近临界值。
李奶奶急得直哭:“广告说这是‘冬病夏治’的特效贴,我想着大雪天驱寒,谁知道……”苏怀瑾碾碎残留药膏,刺鼻的辣椒味混着生芥子的辛辣扑面而来,远超正常白芥子的清香。“问题出在浓度!”她翻开《中药外治临床手册》,“白芥子外用浓度不得超过15%,这药膏实测28%,还加了辣椒素!”
治疗室里,苏怀瑾亲自处理创面:“吴大爷,这药贴把您的皮肤烧穿了,得慢慢养。”她看着老人因剧痛扭曲的脸,想起《本草正》里“白芥子研末,水调敷足心,引毒下行”的记载,忍不住怒火中烧——TS集团为了速效,竟把外用中药变成了“皮肤腐蚀剂”。
药检报告出来时,苏怀瑾正在给规培生讲解白芥子炮制:“白芥子辛散走窜,外用发泡能透邪,但必须控制浓度和时间。”她举起检测单,“看,除了超量白芥子苷,还有辣椒素、水杨酸,典型的‘西药刺激剂叠加’,这不是治病,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苏医生,患者喊胸口闷!”护士的叫声打断讲解。苏怀瑾冲进病房,看见吴大爷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跌到88%。“快上无创呼吸机!”她迅速调整小青龙汤配方,干姜加到5g,细辛3g,“寒痰被热药激惹,反而闭阻肺气,必须用温化之力把痰饮拽出来!”
凌晨三点,吴大爷的水疱终于不再渗液,呼吸也平顺了些。苏怀瑾坐在床边,看着老人后背的创面,想起自己小时候目睹父亲用白芥子敷贴治哮喘,父亲总说:“贴够四小时就得揭,皮肤发红就停,老祖宗的规矩是拿命试出来的。”
清晨的中医外治研讨会上,苏怀瑾对着全市理疗科医生,展示真假敷贴对比:“正品白芥子粉10g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如酸奶,贴4-6小时,皮肤只会泛红微痒;而TS集团的药膏像浆糊,火辣辣的,因为加了辣椒素刺激神经,让患者误以为‘药效强’。”
“可患者觉得辣才有效啊……”有医生小声嘀咕。苏怀瑾猛地抬头:“错!《理瀹骈文》说‘外治取效,贵乎中病即止’,不是越刺激越好。白芥子走气动痰,虚人用了会耗气,皮肤嫩的老人用了会烂肉!”
中午,药监局陈科长打来电话:“苏医生,吴大爷的敷贴剂生产线查了,他们把白芥子粉和辣椒精按1:1混合,根本不管《药典》规定的浓度。”她捏紧话筒:“启动‘中药外治产品安全性专项整治’吧,从白芥子贴开始,把那些加了化学刺激剂的‘特效药’全揪出来。”
下午换药,吴大爷的创面开始结痂,李奶奶摸着他后背的纱布,哭着说:“苏医生,他疼得整夜没合眼,早知道用您开的药方了……”苏怀瑾递过自己调配的敷贴:“这次用白芥子6g、苏子10g、莱菔子8g,醋调敷膻中穴,四小时就揭,绝对不烧皮肤。”
夜幕降临,苏怀瑾来到中药房,老药工正在筛白芥子:“苏医生,现在的企业太狠了,白芥子炒过才能入药,他们倒好,生粉直接磨,还加辣椒充数。”她接过筛好的芥子粉,细腻的黄色粉末带着淡淡清香,和TS集团的刺鼻药膏天差地别。
凌晨,急诊又收治了三位敷贴灼伤的患者,症状如出一辙。苏怀瑾看着相似的创面,突然意识到,TS集团在外用制剂上的违规可能是系统性的——从白芥子贴到生姜贴、艾草贴,他们为了“快速见效”,普遍添加化学刺激剂,完全无视“透邪有度”的中医外治精髓。
“苏医生,药监局在TS集团仓库查到500箱待售的‘超强刺激型’敷贴。”陈科长的消息在凌晨三点发来,“成分里除了辣椒素,还有尼古丁衍生物,简直是皮肤毒药。”她盯着屏幕,想起吴大爷的血气分析报告,这些违规敷贴不仅伤皮肤,更可能通过破损处吸收,引发全身毒性反应。
大雪纷飞的清晨,苏怀瑾带着正品白芥子敷贴来到病房,吴大爷的精神好了许多,后背的紫草油纱上渗出淡淡紫色——那是紫草活血生肌的效果。“苏医生,您这贴闻着不辣,咋感觉胸口的痰松快了?”老人沙哑着嗓子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