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的百姓都知道赵金儿最宝贝的是狄武襄曾经用过的破虏弓。
这张弓传说是狄青用过的,据说有两石多,满京城也没有人能拉开。
赵今儿也不相信天下还有人能够拉开这张弓,她派了一个公主府的亲随速去取来。
这时候蔡京又进来三盏酒,众人听说要拿破虏弓,都来了兴致,无心宴饮。
不到一刻钟,两个虞侯拿着一张漆黑色的大弓走进了校场。
赵金儿亲自将弓交到了元嗣手上。
杨元嗣握着这张弓,想着狄青用它不知道射杀过多少西夏党项勇士。
大丈夫就应该为国征战疆场,他心里莫名涌起了一股奇怪的情感。
左手握着弓身,右手轻轻将弓弦拉开,仿佛在这一瞬间耳边响起了西北边陲的金戈铁马声。
赵金儿张大了嘴巴,满脸的不可思议。
禁军中力量最大的勇士用尽全力也拉不开的弓,这人轻轻松松就能拉开,是个英雄人物。
杨元嗣可没想那么多,他拿了两壶箭挂在腰间,上马疾驰而去。
那个举着箭靶的小校正在那里呆着看天,杨元嗣让他将箭靶往外移动,一直移动到校场边缘。
众人都疑惑不解,那距离有三百多步,没有人能射那么远。
这世上除了神臂弩,也没有任何弓能有这个弓力。
杨元嗣弯弓搭箭,深吸了一口气,众人只觉得眼前一花,那箭如流星一般飞向箭靶。
守在箭靶旁边的军卒觉得劲风扑面,再睁开眼睛发现箭已经在靶子上,正中靶心。
等他将箭靶拿到近前,所有人都惊呼起来。
赵金儿惊的张大了嘴巴,高俅眼睛都直了。
杨元嗣却只是一笑,催动座下马左右奔驰起来。
他从箭壶里拔出三支箭,几乎是同时射出。
接着就是箭如雨下,几乎是眨眼之间射出了一壶箭。
众人还没来的及反应,守靶的军卒将那靶子拿到近前,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射了不知多少支箭。
这次现场安静的落针可闻,连上膳的内侍都停住了脚步。
杨元嗣骑马从一个禁军的身边飞驰而过,那禁军军卒只觉得腰间一轻,腰刀已经到了元嗣手里。
守靶的军卒看着杨元嗣举着腰刀向他冲了过来,吓的闭上了眼睛。
杨元嗣挥刀将箭杆砍断,飞身下马将腰刀插在地上,对着徽宗行了个礼。
大殿里爆发出一阵欢呼,赵金儿一双眼睛全在杨元嗣身上,等去看时,发现箭靶上却是射了一个【宋】字。
杨元嗣大声道:“祝大宋开疆拓土,千秋万代。”
这几句话说到了徽宗的心坎里,他站了起来,高兴的说道:“赐御酒,赐金锭……”
内侍将一杯御酒端了过来,元嗣一饮而尽。
刘十三笑的合不拢嘴,将官家赏赐的一大盘金子收了起来。
杨元嗣将弓还给赵金儿,说道:“谢谢公主借弓。”
赵金儿满脸通红,说道:“好弓配英雄,这破虏弓放在我这里也是蒙尘,就送给将军吧。”
杨元嗣神情微变,苦笑道:“公主过奖了,现在我才是虏啊!”
说完伸手将弓递了出去。
旁边一个内侍刚想上前,赵金儿抢先伸出来接。
杨元嗣和公主坟手碰在一起,转瞬又分开,两人都怅然若失。
高俅蔡京见徽宗兴致高涨,又劝了几盏酒,到了九盏酒御宴才罢。
所有人都尽兴而归,讨论着杨元嗣的神箭。
二秦心悦诚服,走的时候还特意过来跟元嗣打了招呼,说是有时间请教。
赵金儿更是一步三回头,很有些恋恋不舍的意思。
第二天汴京城里传开了,说杨元嗣是狄青转世……
很多好奇的百姓都挤在都亭驿门口等着一睹风采。
不过杨元嗣可没有这些闲情逸致,前面都是面子工程,后面真正的协商条款可就是里子了。
他现在是身在金营心在大宋,但是阿骨打可不是好糊弄的人。
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徽宗基本就是个废物。
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大臣们想让他相信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蔡京和童贯是一心促成盟约,成就收回燕云的不世之功,两人之间可能还有竞争。
既然大势不可逆,杨元嗣就抓住了其中的关键。
只要宋军按照盟约的规定,拿下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将金国阻挡在塞外。
有了这层屏障,靖康之变肯定就不会发生了,至于以后的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现在的力量还不足以占地为王,不过凭自己的表现也应该能引起童贯的注意。
历史上宋军进攻辽国析津府的时候有一战之力,之所以失败更多的是因为朝廷的低级操作。
要是自己也能够参加这场战役,并在其中有一定话语权的话,那么攻下还是燕云还是有希望的。
这次他从渤海来的时候就拿了两颗鸡蛋大的夜明珠,都是从南院大王的墓里借的。
郭淮山说这都是稀世珍宝,听说蔡京和童贯都是爱财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