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嗣知道这个秦凤路指挥官的脑子应该也不太灵光。
深入敌境三百里,必须要选择来去如风的骑士,需要骑术最好的人。
他派杨信去,别的不说,就他那个体型,什么样的马也承载不住啊。
李重山却说道这个命令是刘经略相公亲自下达的,必须要军中的精锐去完成。
杨元嗣想了想,这个刘仲武大概是刘琦的父亲,这个时候应该是秦凤路安抚使。
他和儿子刘琦在杨元嗣看来都属于名气大于实力的人,算不得什么名将。
所以能够办出这样的糊涂事情来就不足为奇了。
李重山接着说道秦凤路和延安路的联军精锐经过苦战,终于拿到了那样东西。
五百多人的小队只剩了不到百人,他们出了韦州,西夏的精锐尾随而来。
剩下的都是宋军精锐中的精锐,当前的形势已经很危险了。
除非有人留下来断后,否则就是全军覆灭的结局。
这时候联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留下来阻击肯定是凶多吉少,谁也不愿意。
到了最后大宋西军精锐竟然只能靠抓阄决定阻击的人选。
这个方案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众人都能接受。
最后留下来的人选有杨信却没有李重山的父亲李志。
李志知道杨信的实际情况,留下来是必死之局,主动提出来要替杨信留下来。
其他人倒是无所谓,反正只要留下来的不是自己就行。
杨信坚决反对,留下来的人不过是一起死罢了。
李志没有说什么,跟着大队一起离去了。
果然跟大家预料的一样,前队刚走,西夏的骑兵就追了上来。
断后的小队抵抗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损失了大半,杨信眼看突围无望,也下了死战的决心。
正在这个时候,本应该早已经逃走的李志却又折返了回来。
他不管不顾,将杨信救了出来,阻击小分队也全军覆灭。
二人都有伤在身,为了躲避大队的追捕,他们绕了一个大圈,打算沿着葫芦河返回镇戎军。
在返回的路上,又遇到了一大队西夏军。
李志为了保护杨信,力战而亡,最后只有杨信跑了回来。
听着李重山说完,杨元嗣心中的疑惑反而更大了。
他皱着眉头说道:“这些都是谁跟你说的?”
李重山道:“都是杨叔叔亲口对我说的。”
杨元嗣知道这其中必有隐情,他这个小孩子想必也不知道其中的曲折。
天色将晚,经过了打虎一番折腾,杨元嗣也兴致全无。
他知道山下不远处有处小客栈,就带着李重山一起去住了一晚。
李重山一路上问他到底是什么人,杨元嗣只是笑而不语,他反而更加好奇了。
等天一亮,李重山着急要回家看老娘,元嗣跟着他一起到了海边。
到了地方一见,元嗣呆住了。
他在登州也算一年多了,还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离着海边估计也就有个五六里地,里面全是简易的茅屋,甚至有几座房子就是几艘破船的残骸拼凑起来的。
这地方叫做成山角,现在就是登州的贫民窟。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晒盐场,后来官府放弃了,这里也就荒废了。
一些失去了土地的佃户只能靠着拼凑几艘破船,出海打渔换点儿粮食为生。
后来发现这个生路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镇子。
有的流浪乞丐、无房的佃农,乃至行走的货郎都在这里安家落户。
李重山跟他老娘来的时候,没有地方可去,也只能在这里暂时找个破屋落脚。
元嗣第一次看见李家娘子的时候吓了一跳。
李重山一口一个老娘,他潜意识里还以为是个老太婆。
哪里想到竟然是个有十分姿色的妇人,她也就三十出头的年纪,身材也很高挑,只是脸色煞白,明显气血不足。
李重山急忙上前扶住老娘,说道:“娘,我今天碰到好人了,这个杨大哥说要给我个好差事,能挣钱给你看病了!”
李家娘子看了杨元嗣一眼,给他行了个礼,道:“不知官人给我家孩儿谋了个什么差事?他虽然身材长大,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孩子,恐怕不能如官人的意。”
杨元嗣笑道:“娘子不必担心,这孩子我很喜欢,给他的也是正经差事。”
他又转眼看了四周,“这里也没有什么好带走的,收拾东西我们马上就走,先找个地方给你看病。”
那李娘子一激动又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面已经带了血丝。
她一边摆手一边想说话,却是一直再咳嗽,估计是要表达不去的意思。
杨元嗣给李重山使了个眼色,这小李也是个乖觉的人,立即将老娘扶上了马,三人一马往玲珑镇赶了过去。
行了还没有十几路,官道上二十几骑如风而来,领头的是刘十三。
李重山也在军营里待过,见识过西军最精锐的骑兵。
只是这二十多骑身上那种气质,却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