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自从投了杨元嗣以后,一直在石门寨里勤勤肯肯的练兵。
他以前那些所谓的兄弟也都纷纷离去,只有吴用还陪在他身边。
石门寨已经有了五百多健壮的军卒,别看宋江武艺不精熟,练兵却是一把好手。
吴用听说枢密院派大军征讨方腊,觉得机会来了。
毕竟他跟着宋江用尽心思,可不是只为了一个七品的知寨。
这天正和宋江在寨中议事,卢进义风尘仆仆的赶了过来。
他收到杨元嗣的将令,命令他和宋江凑齐三千人马,跟着赤旗军一起出征。
卢进义如果将青州的山寨都集中起来,别说三千人,就算是三万也有可能。
不过他跟杨元嗣想的一样要带就要带精兵去。
现在他和宋江的前程都在杨元嗣身上,正是出力表现的时候。
这次来主要是跟宋江商议一下出征的人员问题。
因为大家都是绿林出身,难免会有一身匪气,不守纪律跟着朝廷大军是非常容易掉脑袋的。
最后根据宋江的举荐,卢进义选了两个好汉各带一千军马随着自己一起出征。
第一个是汇流河山寨的头领秦明,第二个是前梁山山寨的马军头领董平。
这两个人都武艺非凡,又都经历过官军围剿,懂得进退。
既然人选已定,卢进义就挑了两千五百步军,和五百骑兵准备随杨元嗣出征。
元嗣这边庆幸景川回来的及时,由他和刘十三各带一个团的骑兵。
鲁达这个人性格直爽,武艺高强,杨元嗣让他带一个连的骑兵作为自己的亲卫。
鲁达受宠若惊,他以前也当过军官,知道亲卫的重要性,心里感激元嗣的知遇之恩,想着必定要好好表现。
李娘子的病已经好了大半,李重山也非要跟着元嗣出征。
元嗣看他马术纯熟,想着早晚也要领着他上战场,也就答应了他。
不过是将他扔在亲卫队里,片刻不离身边。
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也来找元嗣,要求随队出征。
杨信一大早就出现在杨府门口,要求见杨元嗣。
杨元嗣问他原因,他却沉默不语,反问道:“指挥使这里可有趁手的器械?”
杨元嗣正好要去阎家口寨,顺便带着他一起去。
贾老爹看到这次和杨元嗣一起来的还有四五辆牛车,知道这次自己的兵器能派上用场了。
杨元嗣让杨信进铁匠铺一起去找。
杨信转了一圈,实在是拿不出一件趁手的,最后拿了一柄沉重的麻札刀试了试才觉的凑合着能用。
天气凉了,马也喂得膘肥体壮,正是出征的好时候。
元嗣将玲珑镇的防御完全交给了黄铁石带领的民团。
民团现在有了一个营的兵力,他们加上朱武山寨上的五百多人,登州不会出什么乱子。
等着卢进义和宋江赶了过来汇合,登州军一共有六千多人马,开始向着南方开始出发。
杨元嗣以前不知为什么非要等到秋高气爽才出征,现在开始理解了。
毕竟按照大宋现在的医疗水准,一个突如其来的流行感冒都能消灭一整支军队。
现在北方虽然已经落霜,等过了淮河天气却依然炎热。
刘十三将上衣脱了下来,吹着口哨悠哉悠哉。
杨元嗣和黄银石一起观着山川河流的走向,黄银石拿着笔都记了下来。
李重山却是第一次跟着正规军出击,眼里充满了好奇,缠着景川问这问那。
杨信扛着自己的大刀,走在步军队里,时不时的向着李重山望去,李重山只当看不见。
大队过了海州,正好碰见了回来传递消息的探子。
梁红玉他们出发的时候,方腊军还只是占据着杭州。
现在整个苏州已经全部都在他们的手中了。
方腊的部队大都是受到了大宋朝廷的剥削和压迫,对于朝廷命官有一种特别的恨。
杭州城里的宋官已经被杀的七七八八了,梁红玉能找到的都是她爷爷生前的老部下,忠诚度绝对没问题。
花荣这个家伙却是艺高人胆大,他让梁红玉和韩世忠留在杭州,自己却独身去了苏州。
杨元嗣听了并没有觉得意外,看来这花荣倒是个搞地下工作的高手啊。
江宁府就是现在的南京,童贯之所以选中这个地方集结军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粮草。
这里本来就是一座大城,又有运河和大江,转运起来非常方便。
登州军却是提前四天就到了集合的地点,杨元嗣放眼一看,居然有比登州军还早的!
看旗帜却是禁军中的神卫军,上面一个王字。
元嗣想了想,应该不认识这么个人,就回去指挥他们扎营。
大军行进,营盘的位置和距离非常重要。
杨元嗣不止一次的用过火攻,就是利用了敌人扎营时候的缺陷。
他自己扎营的时候就非常小心,李重山也跟在后面认真的学习。
这种大兵团的联合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指挥。
杨元嗣对于童贯的指挥能力还是持保留态度。
要是有可能,杨元嗣还是希望自己的部队能独自活动。不过这也由不得他了。
他的中军大帐刚搭建完毕,就有了客人上门拜访。
看来者的打扮是个禁军中的虞候,他拿着一张弓和一封信。
杨元嗣一眼就看出来那张弓是破虏,因为他的铁胎太显眼了。
果然这信和弓都是赵金儿带来的,信上并没有什么儿女情长。
只是说好弓配英雄,嘱咐他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杨元嗣拿着信翻来覆去的看,难道大宋皇宫有审查制度?一句体己话儿也不让说?
且不说他自己在这里郁闷,江宁城里的谭稹更是郁闷。
他作为整个大军的后勤保障总管,已经被这天文数字的粮草搞的焦头烂额。
幸亏江宁城里面还有充足的存粮,要不要依靠河运可就麻烦了。
河上已经开始有了方腊军的细作开始搞破坏,沉了七八艘船,烧了几百石的粮食。
看来这个围剿方腊不能进行持久战,必须要速战速决,要不光五十万大军的消耗也能耗死朝廷。
只是这个童枢密也不太靠谱,眼看到了初九了,作为全军统帅的他还没有出现。
本来初六就应该集结完毕的大军,到现在为止还是只有王禀和杨元嗣两支队伍孤零零的在江宁城外。
喜欢穿越大宋:逆转靖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穿越大宋:逆转靖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