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峨眉山历经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在保持佛教核心地位的同时,道教、儒教进一步渗透,形成“三教合流”的独特格局。同时,印刷术的普及与文人游历风气的兴盛,使峨眉山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成为多元文化共生的山地文明典范。
一、佛教中兴:普贤信仰的深化与制度化
宋代对峨眉山佛教的扶持达到新高度。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朝廷遣使至峨眉山,铸造普贤菩萨金像,供奉于华藏寺,并赐御制《普贤菩萨赞》。这一举措强化了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的官方定位,使普贤信仰从民间崇拜上升为国家宗教制度的一部分。
南宋时期,峨眉山佛教形成“一山六大寺”的格局,以万年寺、华严寺、圣水寺、中峰寺、广福寺、宝兴寺为核心,各寺分工明确:万年寺主供普贤,华严寺专研华严经义,圣水寺兼修禅净。这种专业化的寺院体系,标志着峨眉山佛教的成熟。此时,寺院开始编纂《峨眉山志》,现存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的《峨眉山行记》,详细记载了寺庙分布、朝山路线及佛教仪轨,成为研究宋元峨眉山的重要文献。
二、三教合流:儒释道的山地对话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儒释道三教合流成为趋势,峨眉山成为这一思潮的实践场域。
- 道教遗存:元代全真道传入峨眉山,在纯阳殿(今址)设坛布道,传说吕洞宾曾在此“显圣”,留下“丹灶”遗迹。道教宫观与佛教寺院相邻而建,如金顶附近既有华藏寺,又有三仙庵,体现“仙佛同山”的和谐。
- 儒教渗透:宋代在峨眉山麓设“峨眉书院”,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将儒家“忠孝”思想与佛教“慈悲”、道教“清净”结合。苏轼游峨眉山时,写下“云拥半岭齐,日炫双崖敞”,既具山水审美,又暗含儒家“天人合一”理念。
- 三教造像:今万年寺保存的宋代石刻,既有普贤菩萨骑象像,又有道教八仙浮雕,还有儒家“二十四孝”图,一壁之上三教图像并存,堪称文化奇观。
三、文人书写:从山水纪游到精神象征
宋元文人对峨眉山的书写,从唐代的浪漫抒情转向理性观照,赋予其更多哲学内涵。
- 范成大《峨眉山行记》:南宋诗人范成大以“地理学家”视角,详细记录峨眉山的气候、植被、民俗,如“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既具文学性,又富科学价值。
- 陆游的峨眉情结:陆游多次旅居峨眉山,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峨眉山月还复来,无人解爱山空青”,将峨眉山月作为精神寄托,体现乱世文人对宁静山水的向往。
- 宗教文学勃兴:宋代高僧别峰宝印禅师在峨眉山着《禅林僧宝传》,将禅宗公案与峨眉山水结合,开创“禅机即山水”的写作范式;元代僧人祖铭撰写《峨眉伽蓝记》,以碑铭形式记录寺院历史,兼具宗教与史学价值。
四、建筑技艺:山地寺院的工程智慧
宋元时期,峨眉山寺庙建筑在适应地形方面展现高超智慧。
- 万年寺无梁殿:始建于宋,殿内不施梁木,全用砖石拱券结构,既抗山地潮湿,又可抵御地震,体现古代建筑的力学智慧。殿内穹顶绘有星辰图案,与普贤信仰中的“华藏世界”意象呼应。
- 接引殿的阶梯系统:从低山区到金顶,沿山势修建“之”字形阶梯,每段阶梯设平台供休憩,平台边缘凿有排水孔,兼具实用与美学功能。现存明代阶梯仍沿用宋元规制,可见其设计的科学性。
- 冷热水系统:伏虎寺利用山地高差,引入山泉水,通过竹管分流至各殿堂,形成“冷水烹茶、热水沐浴”的供水系统,展现古代生态建筑理念。
五、边地枢纽:茶马古道上的宗教驿站
宋元时期,峨眉山地处“茶马古道”要冲,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枢纽。藏传佛教僧人经峨眉山前往中原,中原禅僧亦通过此道入藏。今峨眉山博物馆藏有元代藏式佛塔构件,证明当时藏传佛教在峨眉山有一定影响。同时,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将峨眉山茶叶、佛教信物带往西藏,又将藏地的唐卡、佛经传入内地,形成“宗教—经济”的双向流动。
结语:多元文明的山地实验
宋元时期的峨眉山,在宗教、文化、建筑、经济等层面均实现突破:佛教制度化使其成为普贤信仰的全球中心,三教合流开创山地文明多元共生模式,文人书写赋予其哲学深度,建筑智慧展现生态工程典范。当范成大在金顶记录“佛光”现象,当万年寺的无梁殿拔地而起,峨眉山已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宋元文明在山地空间的创新实验场。下一章,我们将走进明清,探寻峨眉山如何在帝制晚期完成从“圣山”到“名山”的文化转型。
喜欢青春靓丽2020:5:28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青春靓丽2020:5:28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