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变
后土从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转变,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转变在诸多古籍记载中留下了清晰的脉络。
在早期,后土作为自然神,是古人对土地自然力量的抽象崇拜。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的深化,后土逐渐被赋予人格特征。《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这段记载为后土构建了明确的家族谱系,使其拥有了“身世”,这是人格化的重要表现。通过家族传承关系,后土不再仅仅是抽象的自然力量,而是成为具有家族背景和历史渊源的“个体”。
《国语·鲁语上》提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强调了后土“平九土”的功绩,因其对人类社会有具体的贡献,故而被祭祀。这种将功绩与神只联系起来的方式,赋予了后土人格化的行为和品德。她不再只是自然现象的象征,而是像人类中的英雄一样,凭借自身能力和贡献赢得人们的敬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进一步明确了后土的身份和职责,使其形象更加具体、清晰。后土不仅有了具体的名字“句龙”,还被赋予掌管土地相关事务的职责,如同人类社会中的官员,有明确的分工和使命。
后土人格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层面看,人格化使后土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了神话的感染力和传承力。从社会层面讲,人格化的后土为人们树立了道德和行为榜样,其功绩和品德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价值观的形成。从信仰角度而言,人格化让人们在祭祀后土时,有了更明确的情感寄托对象,使信仰更加具体、真实,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总之,后土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变,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道教体系中的神格定位
在道教体系神话里,后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神格地位,被尊为“四御”/“六御”天帝之一。这一神格定位,使后土成为道教神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神只,与其他尊神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神灵世界。
后土与玉皇大帝存在着鲜明的对应关系。玉皇大帝位居天庭,统御诸天,掌管天上的一切事务,是天界的最高主宰,象征着阳刚与权威。而后土则主宰大地,负责管理人间的山川河流、土地万物,是大地的守护者,代表着阴柔与包容。二者一上一下,一阳一阴,相互对应,共同维持着天地间的平衡与和谐。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道教阴阳平衡、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也反映出古人对天地秩序的深刻理解。
后土被称为“地母”,这一称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地”明确了后土与大地的紧密联系,她如同大地一般广袤无垠、包容万物。“母”则强调了后土孕育万物、滋养生命的特质,就像母亲孕育和呵护子女一样,后土用她的慈爱与力量,孕育和滋养着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因此,“地母”这一称呼形象地表达了后土作为大地之神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人们对后土的崇敬与爱戴。
后土的神职广泛而重要。她执掌阴阳生育,决定着万物的生长与繁衍;掌管万物之美,使大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负责大地山河之秀,维护着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美丽。同时,后土还掌管山岳土地变化及诸山神、地只和三山五岳大帝等大神,并节制劫运之事。人们信仰后土,是因为相信她能够庇佑大地,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健康、子孙昌盛;能够在生死轮回中给予灵魂安息之所。后土信仰蕴含着人们对大地的感恩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三、后土的身份变迁与相关传说
1.古籍中的不同记载
众多古籍对后土神来历有着不同记载,展现出这一神话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丰富演变。
《国语·鲁语》记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将后土视为共工氏之子,因其平定九州土地的功绩,被人们尊为社神祭祀。这种说法强调了后土的家族渊源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突出了其在土地治理方面的能力,使后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左传》中也有多处提及后土。“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不仅表明后土担任土正这一官职,还明确了其名为句龙,进一步丰富了后土的形象。这里后土既有官职身份,又有具体名字,使其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同时也体现出后土在古代祭祀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