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姒发即位之初,夏朝表面上仍维持着一定的威严。周边的诸多夷族部落前来王门朝见,还在上池举行了盛大的集会,各夷族纷纷献上歌舞表演。这一场景看似热闹非凡,展现出夏朝在诸侯中的影响力依旧存在,各方势力对新君即位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与臣服。
然而,表象之下,夏朝实则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局势。内部,政治腐败问题积重难返。自孔甲以来,朝堂之上风气日下,官员们争权夺利,贪污受贿之风盛行。地方治理混乱不堪,地方豪强势力坐大,他们肆意兼并土地,盘剥百姓,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对夏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矛盾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触即发。
外部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尽管即位之初有诸夷来朝的景象,但这并不能掩盖夏朝对诸侯控制力减弱的事实。各方诸侯已经不再像夏朝强盛时期那样,对王室唯命是从。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为了自身利益,时常违抗夏朝的政令,甚至互相攻伐,以扩充领地。其中,商国在主癸的领导下,势力蒸蒸日上。商国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对夏朝的东部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在北方,土方、鬼方等游牧部落频繁侵扰夏朝边境,烧杀抢掠,使得边疆地区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夏朝的国防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
姒发即位时,夏朝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破旧船只,内部千疮百孔,外部又面临着狂风巨浪的冲击。尽管初期有诸夷来朝的短暂安稳,但他深知,要想让夏朝这艘巨轮继续平稳前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复兴夏朝的重任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肩头。
三、姒发的为政举措
1.政治方面
(1)中央集权的尝试
姒发深知,要复兴夏朝,恢复中央集权是关键。面对地方豪强势力坐大,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首先,姒发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考核。他派遣亲信大臣到各地巡查,详细了解地方官员的施政情况,重点关注他们是否存在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官员,立即予以严惩,绝不姑息。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使地方政务的执行更加规范有序。
其次,针对地方豪强肆意兼并土地、盘剥百姓的现象,姒发颁布法令,限制土地兼并规模,明确规定土地占有的上限。同时,他加大了对被兼并土地的清查力度,将非法兼并的土地归还给原主,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权益。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此外,姒发还试图削弱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他下令各地豪强不得私自扩充武装,对其拥有的兵器数量和种类进行严格限制,并要求定期上报。对于违反规定的豪强,予以严厉打击。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方官员的行为得到了约束,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地方治理逐渐走向正轨。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缓解,对夏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有所降低。然而,这些措施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地方豪强势力根基深厚,他们对姒发的政策阳奉阴违,暗中抵制。姒发的亲信大臣在巡查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地方势力的拉拢和腐蚀,导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在削弱地方豪强军事力量方面,由于缺乏足够强大的中央军事力量作为后盾,难以彻底执行到位。因此,姒发恢复中央集权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豪强尾大不掉的局面,夏朝的政治困境依然严峻。
(2)破格提拔人才
在寻求复兴夏朝的道路上,姒发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不拘一格,四处访求贤能之士,而关龙逄的发现与提拔,成为他执政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相传,有一次姒发外出打猎,途中突遇大雨,便带领随从到附近的一处民宅避雨。屋内有一位老者,目光炯炯,气质不凡。姒发与老者闲聊起来,发现老者言辞不凡,见解独到,便与他深入交谈治国理政之道。这位老者便是关龙逄,他以养马喻治民理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养马需了解马的习性,精心照料,才能让马健壮有力;治理百姓也是如此,要了解百姓的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姒发听后,愕然而起,深知眼前之人是难得的人才。
此后,姒发又向关龙逄请教为君之道。关龙逄直言不讳地指出,君主应以德治国,以身作则,关爱百姓,公正无私。他的一番言论让姒发大为赞赏,认定关龙逄是能够辅佐自己复兴夏朝的贤才,于是破格提拔关龙逄为相。
关龙逄担任相国后,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积极整顿吏治,制定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选拔贤能,罢黜庸碌之辈,使得朝堂风气焕然一新。在他的辅佐下,姒发推行的各项政策得以更有效地实施。关龙逄还时常向姒发进谏,提醒他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避免重蹈先王的覆辙。在关龙逄的努力下,夏朝的政治逐渐走向清明,国家出现了短暂的复兴迹象。他的贤能与忠诚,为摇摇欲坠的夏朝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也为姒发的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夏朝衰落的步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