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商纣王的态度上,周文王表现得极为谦卑。他按时向商朝进贡,献上周国的特产和珍宝,以显示对商朝的忠诚。在商朝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时,他也积极参与,遵循商朝的礼仪规范,从不表现出任何不满或反抗的迹象。这种恭顺的态度,让商纣王逐渐放松了对周国的警惕。
然而,在表面的恭顺之下,周文王暗中积极发展周国的实力。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周文王深知这一点。他重视农业生产,亲自下田劳作,以身作则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在他的努力下,周国的农田得到了充分的开垦,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招揽人才也是周文王发展实力的重要举措。他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他的重用。他四处寻访有识之士,听说姜子牙有经天纬地之才,便亲自前往渭水之滨邀请姜子牙出山。姜子牙被周文王的诚意所打动,决定辅佐他。在姜子牙等贤才的帮助下,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周文王还注重加强国内的治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秩序,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通过这些举措,周国的实力逐渐增强,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羑里之囚
随着周国在周文王的治理下日益强盛,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这引起了商纣王的极大不安。此时,纣王的亲信向他进谗言,称周文王到处帮助别人树立威信,诸侯们都很拥戴他,恐对商朝统治不利。纣王听后,顿生猜忌和担忧,便以传召之名,将周文王困在了羑里,采用了对付其父亲季历的同样手段。
周文王被困羑里后,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他遭受了一些刑法的折磨,加上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病根也由此落下。但周文王并未因此消沉,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易》的钻研中。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周文王悉心钻研前人留下的这些易理,决心将其规范化、条理化。在狭小昏暗的囚室里,他没有精良的工具,只能用树枝在地上比划,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对八卦进行反复推演。
他将八卦两两重复排列,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为其配上了卦辞、爻辞。《周易》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
郑玄解释“易”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即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却不会改变,这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
周文王在羑里被囚禁了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里,他不仅完成了《周易》的推演,还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智慧。这部着作后来成为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周国通过献上“有莘氏之女”、“骊戎之文马”等宝物及疏通朝臣,才使周文王获释。
4.治国理政,奠定根基
周文王从羑里获释后,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周国的崛起,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国家建设。他迅速调整策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
在经济领域,周文王始终将农业作为重中之重。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他不仅鼓励百姓开垦更多的荒地,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推动水利设施的建设。通过兴修水渠、灌溉工程等,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他的努力下,周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商业方面,周文王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他降低了商业税,为商人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同时,他大力改善交通条件,修建道路,使得货物的运输更加便捷。这些举措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商人前来周国进行贸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周国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城市逐渐繁荣起来。
政治上,周文王推行了“裕民富国”的国策。他废除了残酷的炮烙之刑,展现出了仁慈和人道的一面,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他礼贤下士,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能在周国得到重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像姜子牙、太颠、散宜生这样的杰出人才,他们为周国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才的辅佐下,周文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