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幽王做出了一个更加荒唐的决定。他宠爱美人褒姒,将申侯之女申后打入冷宫,并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西周原有的政治平衡。
宜臼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为了保命,他逃奔到了申国。申侯看到外孙狼狈的模样,又得知女儿被废的消息,顿时怒不可遏。申侯原本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女儿为王后,外孙为太子,申国在西周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周幽王的这一行为不仅伤害了申侯的亲情,也严重损害了申国的利益和尊严。
周幽王此举对西周政治局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太子的废立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各方势力开始重新站队,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申侯作为申国的君主,手握一定的军事力量,他的愤怒和不满极有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冲突。而此时的西周王朝,在朝政腐败和天灾的双重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周幽王的这一错误决策,无疑是给本就脆弱的王朝雪上加霜,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2.联合犬戎灭周
申侯在得知外孙被废、女儿失宠后,对周幽王的行为极为愤怒。然而,他也清楚自己的申国国小兵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周王室的军队相抗衡。就在此时,奸臣虢石父向周幽王进谗言,周幽王盛怒之下,准备兴兵讨伐申国。
申侯意识到局势危急,为了保护自己和外孙的利益,他决定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申侯联合了缯国和西方的犬戎,共同进攻周幽王。缯国与申国可能有着一定的利益关联,而犬戎则是当时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对中原的财富垂涎已久。申侯与犬戎达成协议,承诺在攻破周都镐京后,将城中的财富分给犬戎,以此换取犬戎的支持。
周幽王得知申侯联合犬戎进攻的消息后,匆忙举烽火求援。然而,此前他为了博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导致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信号。这一次,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的玩笑,没有一个前来救援。
申侯、缯国和犬戎的联军迅速包围了周都镐京。周幽王的军队由于准备不足,在联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虢石父以及新立太子伯服都在战乱中被杀,西周宣告灭亡。
申侯联合犬戎灭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报复周幽王废黜女儿和外孙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重新确立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让外孙宜臼能够登上王位。而犬戎则是为了获取财富和掠夺资源。这场战争虽然实现了申侯的部分目的,但也给西周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3.另立新君与历史隐情
西周灭亡后,申侯迅速联合缯侯、许文公等诸侯,在申国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此时,镐京在战火中已破败不堪,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周平王在诸侯的护送下迁都到雒邑,东周自此建立。
申侯联合犬戎灭周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卖国弑君之举,但他却未被问罪,弑君罪名也被历史悄然隐去,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周平王与申侯的亲戚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申侯是周平王的外祖父,周平王能够登上王位,申侯功不可没。周平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和稳定性,自然不会去追究外祖父的罪责。而且,周平王需要申侯及其背后申国的支持,以巩固自己在东周初期的地位。
其次,诸侯国与周平王之间可能存在幕后交易。东周建立初期,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幅下降,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崛起。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如晋国、卫国、秦国、郑国等,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支持周平王。他们或许与周平王达成了某种协议,在承认周平王正统地位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诸侯国不会去追究申侯的责任,反而会帮助掩盖申侯的罪行,以维护周平王政权的稳定。
再者,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使得各方不愿意过多追究申侯的罪责。西周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混乱和动荡,各诸侯国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来发展自身实力。如果此时追究申侯的卖国弑君之罪,可能会引发新的政治纷争和动荡,不利于各方的利益。因此,为了大局考虑,各方都选择了默认申侯的行为,将其罪行隐去。
最后,历史记载也可能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周平王政权建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可能会对历史记载进行一定的干预和修改,淡化申侯的负面形象,突出其在拥立周平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也导致了申侯的卖国弑君罪名在历史记载中逐渐被隐去。
四、申侯在春秋时期的境遇
1.申侯在郑国的经历
春秋时期,楚国申地有一位申侯,他为人贪得无厌,在楚国结怨甚多。楚文王临终之际,深知申侯在楚国已难容身,便劝他出逃外国,以保性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