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齐、魏、秦三国,楚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一直是南方的大国。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得到极大增强,成为北方的强国。韩国和燕国虽然实力相对较弱,但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战国七雄形成后,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国之间频繁发动战争,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合纵连横的策略层出不穷。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战国时期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也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周显王的生平事迹
1.登基与封地
周烈王去世后,姬扁顺利登基,成为东周的君主,即周显王。彼时的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往昔的辉煌,在诸侯纷争的浪潮中风雨飘摇。
周显王在位期间,做出了一个对周王室影响深远的决定——将最后的王畿之地封给周国公子根,在巩地建立了东周国。这一举措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反映了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以及周显王试图通过分封来维持周室统治的意图。
然而,这一封地行为带来的影响却是负面居多。从领土方面来看,王畿之地本就是周王室仅存的核心区域,分封出去后,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减少,经济和军事基础更加薄弱。从政治层面而言,东周国的建立使得周王室内部出现了权力分割,周王仅余成周王宫,还需寄居于东周国,其权威和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此后,周王室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愈发边缘化,只能在诸侯的夹缝中艰难求存,难以再对诸侯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和影响,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进程。
2.天子威严的挑战
周显王在位时,天子威严遭受了严峻挑战,齐威王对周显王使者无礼便是典型例证。周烈王去世后,周显王派遣使者前往齐国,传达“你再不来奔丧,就斩了你”的旨意。然而,齐威王不仅未将此警告放在心上,反而出言不逊,对使者极为不敬。
这一事件充分显示出周显王天子威严的丧失。在传统的周礼体系中,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有义务听从天子的命令,对天子保持敬畏。但到了周显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不再把周天子的权威当回事。齐威王的无礼行为,是对周王室权威的公然挑衅,反映出诸侯对周王室的轻视已达到了极点。
此事件的影响深远。一方面,它加剧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其他诸侯看到齐威王的行为未受到惩罚,便纷纷效仿,更加无视周王室的命令和约束,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传统的政治秩序被打破,诸侯之间的纷争更加激烈,为后来的兼并战争埋下了伏笔。周显王面对这种局面,却无力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王室的地位不断下滑。
3.对诸侯国的态度与举措
周显王身处周王室衰落、诸侯纷争的时代,对诸侯国的态度颇为复杂,既有无奈的容忍,也有重振周室的微弱尝试。
面对日益强大且骄横的诸侯国,周显王虽名义上是天子,但实际上无力对其进行有效约束。齐威王对周显王使者无礼,周显王也只能默默忍受,无法采取实质性的惩罚措施,这体现出他在诸侯面前的无奈与软弱。
不过,周显王并非完全坐以待毙,他也有重振周室的想法。他将最后的王畿之地封给公子根建立东周国,或许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重新整合周室的力量,在诸侯的夹缝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然而,这一举措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周王室的领土和权威进一步受损。总体而言,周显王在面对诸侯国时,由于实力悬殊,其重振周室的举措收效甚微,难以改变周王室衰落的命运。
四、诸侯国的变法与发展
1.齐国的变法与强盛
在周显王在位期间,齐国在齐威王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改革走向了强盛,邹忌、田忌等贤能之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齐威王深知广开言路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他颁布命令,臣民若能当面指出自己的过错,可获上等奖赏;以书面形式提出批评建议的,给予中等奖赏;即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也能得到奖赏。此令一出,朝廷顿时热闹非凡,数月间前来提批评和建议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齐威王借此了解到诸多国政弊端和自身过失,收集了大量治理国家的良策,为齐国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整顿吏治也是齐国改革的重要内容。齐威王不偏听偏信,亲自派人调查地方官员的实际情况。当时,不少人说阿地的大夫治理有方,即墨的大夫治理不善。但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阿地田园荒芜,百姓缺衣少食,而即墨地方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以求赞誉;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而遭诽谤。齐威王果断痛斥阿大夫,将其及受贿后为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同时嘉奖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这一举措使齐国风气为之一变,官员们都忠于职守,不敢欺上瞒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