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后世学者的看法
后世学者对周威烈王册封三晋这一决策看法不一,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意见。
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周威烈王的决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旧有的政治秩序已难以维持。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经过长期发展,实力强大,实际掌控了晋国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周威烈王的册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是一种务实的政治举措。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三家分晋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图强奠定了基础。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是在这种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历史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因此,周威烈王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更多学者对周威烈王的决策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周威烈王的这一决策严重破坏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政治秩序。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的册封必须经过周天子的认可。而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使得原本的家臣成为合法诸侯,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和名分观念。这一行为让各诸侯国看到了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进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此后,各诸侯国纷纷无视周天子的存在,相互攻伐,兼并战争不断升级,导致天下大乱。正如司马光所说:“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周威烈王的决策成为了“礼乐崩坏”时代的重要开端,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
还有学者从战略角度分析,认为周威烈王的决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他试图通过册封三晋来换取诸侯的支持和维护自身天子地位,但这种做法只是一种短期的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周王室衰落的问题。相反,这一决策使得周王室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源,在诸侯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而且,册封三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势力平衡被打破,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和动荡,周王室在这种局势下更加难以生存。
后世学者对周威烈王册封三晋这一决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决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春秋与战国时代的重要分水岭。
3.决策对周王朝命运的影响
周威烈王册封三晋的决策,从多方面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
在政治秩序层面,周威烈王此举严重破坏了周朝原有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西周时期,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的册封需天子认可,这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周威烈王将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册封为诸侯,使原本的家臣成为合法诸侯,打破了严格的等级界限。这一行为让各诸侯国看到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导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加剧,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控制,政治秩序陷入混乱,周王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严重动摇。
从诸侯关系来看,周威烈王的决策打破了原有的诸侯势力平衡。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成为新的诸侯国,战国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周王室本就衰微,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难以再发挥平衡诸侯的作用。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不断发动战争,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王室不仅无法从诸侯那里获得支持和尊重,反而成为了诸侯争夺的对象,其地位岌岌可危。
周威烈王的决策还削弱了周王室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册封三晋使周天子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用来维护权威的手段,即对诸侯册封的控制权。此后,各诸侯国更加轻视周天子,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荡然无存。原本周王室还能凭借天子的名分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天下秩序,但这一决策让周王室彻底沦为一个空壳,失去了复兴的可能。
周威烈王册封三晋的决策,从政治秩序的破坏、诸侯关系的失衡以及自身影响力的削弱等方面,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使其在战国的乱世中逐渐走向灭亡。
六、周威烈王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
1.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家分晋以及周威烈王的册封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战国时期激起了层层波澜,深刻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诸侯纷争加剧成为这一时期的显着特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也时有战争,但大多以争霸为目的,规模和激烈程度相对有限。然而,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了更为频繁和残酷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参战兵力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例如,着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总数超过百万,战争持续数年,最终赵国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各国为了在战争中取胜,纷纷加强军事建设,发展军事技术,培养军事人才。同时,合纵连横等外交策略也应运而生,各国之间时而结盟,时而反目,政治局势变幻莫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