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合伐秦尝试
在战国的风云变幻中,秦国的崛起如同一头猛兽,对其他诸侯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周赧王虽身处困境,但仍心怀重振周室的壮志,一场联合伐秦的尝试就此拉开帷幕。
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其野心昭然若揭,下一个目标似乎就是周朝。楚国为了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周赧王大喜,他看到了重振周王室威望的希望,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然而,这支军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缺少武器、粮饷。
为了解决军资问题,周赧王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富户们看到周天子的承诺,再加上对秦国威胁的担忧,纷纷拿出钱财支持。经过一番努力,周赧王终于为军队筹备了必要的物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周赧王的设想发展。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
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军队士气涣散。西周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这次联合伐秦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此次行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因素来看,各国诸侯心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担心伐秦会消耗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害怕秦国的报复。因此,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缩,没有履行与周赧王的约定。从周王室自身来看,周王室的衰弱使得其号召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的命令当回事,对周赧王组织的伐秦行动缺乏信心。此外,周赧王所组织的军队数量有限,实力薄弱,难以与强大的秦军抗衡。
这次联合伐秦尝试的失败,对周赧王和周王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赧王不仅没有实现重振周室的目标,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周赧王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周赧王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同时,这次失败也让诸侯们更加看清了周王室的软弱无力,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地位,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4.债台高筑缘由
周赧王“债台高筑”这一典故流传千古,深刻反映了当时周王室面临的经济困境与政治无奈,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和过程。
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让各诸侯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周王室更是首当其冲。周赧王虽有心重振周室,但周王室历经数百年的衰落,早已是强弩之末。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为了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张,劝说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联合伐秦。周赧王认为这是一个恢复周王室威望的绝佳机会,于是决定组织军队参与伐秦。
然而,周王室此时的经济状况糟糕透顶。经过长期的诸侯蚕食,周王室的领地大幅缩减,财政收入锐减,根本无力承担组建军队所需的费用。为了凑齐军资,周赧王不得不向境内的富户筹借。他向富户们许下承诺,付给他们借券,保证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富户们出于对秦国威胁的担忧以及对周天子的些许信任,纷纷拿出钱财支持。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拼凑起来的军队前往伊阙与诸侯会合。但事与愿违,除了楚、燕两国派了少量军队外,其他四国均失约不来。面对远多于己方的秦军,周军士气低落,在等待三个月无果后,西周公只好率领军队无功而返。
伐秦行动的失败,让周赧王陷入了绝境。“西周”的富户们手持借券纷纷前来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闹声不绝于耳。周赧王既无战利品可还,又拿不出钱财偿债,愧悔交加却又无可奈何。为了躲避债主,他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这座高台后来被称为“逃责台”,也就是“债台高筑”这一典故的由来。
“债台高筑”这一事件背后,是周王室经济困境的真实写照。周王室领地狭小,财政收入微薄,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这也反映了周王室在政治上的无奈。周赧王虽有天子之名,但诸侯们早已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的号令置若罔闻。此次联合伐秦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威望,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5.周朝灭亡结局
周赧王联合伐秦失败后,周王室的威望一落千丈,而秦国的扩张步伐却并未停止,周朝的灭亡已如箭在弦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