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在伐秦之役后,加快了对周边地区的进攻。公元前256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兵锋直指东周王城。此时的周王室,内无可用之兵,外无救援之师,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周赧王深知无力抵抗。在绝望与无奈之下,他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西周公代表周赧王前往秦军营地谢罪,并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在投降后不久便郁郁而终,他的离世,宣告了东周的覆灭,周民东亡。
周朝的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政治层面看,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的权威不断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崛起。到周赧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局限于王畿之地,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已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周王室根本无法阻止这一趋势。
经济上,周王室的领地被诸侯不断蚕食,财政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债台高筑”事件就是周王室经济崩溃的一个缩影,连组建一支军队的费用都难以承担,更无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王朝。
军事上,周王室的军队数量有限,战斗力薄弱,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诸侯军队相抗衡。在战国时期的激烈竞争中,军事力量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周王室在这方面的劣势注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周朝的灭亡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秦国在灭亡周朝后,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威望,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诸侯国则失去了周天子这一名义上的共主,彼此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兼并战争也更加频繁。
周赧王时期周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时代拉开了序幕。
三、周赧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
1.秦齐称帝风波
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秦昭王和齐愍王称帝这一事件,更是在战国局势中激起了千层浪。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昭王在位时,秦国的势力进一步膨胀,他不满足于王的称号,欲称帝以彰显秦国的强大和自己的尊严,企图取周而代之。与此同时,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理下,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齐国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在东方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秦齐两国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两个大国。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秦国的一种战略手段。秦国希望通过与齐国并尊为帝,来试探其他诸侯国的反应,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分化六国联盟,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创造有利条件。齐愍王起初接受了这一建议,两国同时称帝,向天下宣告了它们的霸主地位。
然而,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应。纵横家苏秦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劝说齐愍王去帝号。苏秦认为,称帝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感和警惕,使齐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称帝也会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齐愍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于12月取消了帝号。秦国见齐国去帝号,为了避免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对抗,也不得不取消了帝号。
秦齐称帝风波对战国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这一事件暴露了秦齐两国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联合起来对抗秦齐。韩、赵、魏、齐、燕五国组成联军攻秦,虽然这次联合行动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但也显示了各国对秦齐称帝的不满和警惕。
其次,秦齐称帝风波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更加复杂多变,为了应对秦齐的威胁,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不断调整。齐国在去帝号后,赢得了其他诸侯国的好感,增强了自己在东方的影响力。而秦国则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更加谨慎地对待其他诸侯国。
秦齐称帝风波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战国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埋下了伏笔。
2.乐毅伐齐之战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它的起因源于齐国在当时的一系列行为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与警惕。
齐国在齐愍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但也逐渐走向了骄横与扩张。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宋国地处中原,是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国家,齐国吞并宋国后,实力大增,对周边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齐国的扩张野心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受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各国纷纷寻求联合对抗齐国的机会。燕国与齐国有着深仇大恨,此前齐国曾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打燕国,几乎使燕国灭亡。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一心想要复仇。在这种背景下,燕国积极联合其他诸侯国,准备对齐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