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的传奇人生与功过评说
一、嬴政的早年经历与崛起之路
1.出生与童年
嬴政出生于战国七雄连年征战的时代,彼时赵国与秦国结盟,他的父亲子楚并非长子,又不受宠爱,无奈作为质子被送往赵国。在赵国,子楚的生活并不如意,质子的身份使他备受冷落与监视。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当时秦赵两国关系微妙,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军,赵国上下对秦国恨之入骨。嬴政和母亲赵姬作为秦国人质,生活陷入绝境,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们在赵国的日子困苦不堪,缺衣少食,还要躲避赵人的迫害。
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吕不韦是个精明的商人,他认为子楚“奇货可居”,于是决定在子楚身上进行政治投资。吕不韦不仅给予子楚物质上的支持,还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在秦国的宫廷中崭露头角。嬴政的童年虽困苦,但吕不韦的介入为他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2.归国与继承王位
在吕不韦的精心运作下,子楚的地位逐渐提升。吕不韦设法让子楚结识了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并成功让华阳夫人收子楚为养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即安国君)去世,子楚顺利继承王位,史称秦庄襄王。随后,嬴政和母亲赵姬也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了秦国。
然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不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嬴政登上秦王宝座。由于嬴政年幼,无法亲政,朝政大权便落入了丞相吕不韦手中。吕不韦被尊为“仲父”,权倾朝野。他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秦国的势力范围。在这一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嬴政却只能在一旁默默观察,等待亲政的时机。
3.铲除权臣亲政
随着嬴政逐渐长大,他对权力的渴望愈发强烈,而嫪毐和吕不韦这两大权臣成为他亲政路上的绊脚石。
嫪毐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后被吕不韦送到太后赵姬身边。嫪毐凭借太后的宠爱,权势日盛,甚至被封为长信侯,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势力。他嚣张跋扈,结党营私,妄图在嬴政亲政后继续把持朝政。公元前238年,嬴政前往雍城举行冠礼,嫪毐趁机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嬴政早有防备,果断下令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叛。嫪毐的叛军不堪一击,很快被击败,嫪毐本人也被擒获,最终被车裂而死。
吕不韦与嫪毐关系密切,且在朝中势力庞大。嬴政在铲除嫪毐后,顺势将矛头指向吕不韦。公元前237年,嬴政免去吕不韦的丞相之职,将他逐出咸阳,前往河南封地。吕不韦虽到了封地,但仍与各国诸侯来往密切,嬴政担心他会谋反,于是写信斥责他,并命他全家迁往蜀地。吕不韦自知大势已去,最终饮鸩自尽。
嬴政通过果断的决策和周密的部署,成功铲除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实现了亲政,将秦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果敢与谋略。
二、统一六国的征程与战略
1.统一六国的战略规划
嬴政亲政后,将统一六国提上了日程。他采用了“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这一策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远交近攻”由范雎提出,嬴政将其灵活运用到统一战争中。该战略旨在先与远方的国家交好,集中力量攻打邻国,避免树敌过多,减少统一过程中的阻力。如此一来,秦国能够逐步蚕食周边国家,扩大自身势力范围,待时机成熟,再对远方国家发起进攻。
在这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李斯、尉缭等谋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后入秦为嬴政出谋划策。他向嬴政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秦国已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应抓住时机,果断行动。他还建议嬴政采用离间计,破坏六国之间的联盟,为军事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尉缭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他来到秦国后,得到嬴政的重用。尉缭为嬴政制定了具体的军事战略,建议嬴政用重金贿赂六国权臣,扰乱其决策,削弱其国力。嬴政采纳了尉缭的建议,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显着成效。
在李斯、尉缭等谋士的辅佐下,嬴政的“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灭六国的具体过程
嬴政在“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战略的指引下,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统一六国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国率先对韩国出手。韩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弱的国家,且地理位置靠近秦国。秦国派内史腾率军攻韩,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国将目标转向赵国。赵国曾是军事强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秦国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的时机,派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李牧是赵国名将,多次击败秦军。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王迁杀死李牧。失去李牧的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减,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不过,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继续抗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