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国攻打魏国。秦军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城墙崩塌,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国进攻楚国。起初,嬴政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被楚军击败。嬴政随后启用老将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他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消耗楚军的锐气。待楚军疲惫后,秦军发起进攻,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燕国为了挽救危局,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荆轲刺秦”。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携带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刺杀嬴政。荆轲在咸阳宫向嬴政献上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嬴政大怒,立即派王翦、辛胜率军进攻燕国。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军在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一个目标指向齐国。齐国长期奉行“事秦谨”的政策,不修战备。秦国在灭五国后,派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嬴政历经十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3.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嬴政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政治上,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此前,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统一后,嬴政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格局,使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消除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统一的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换,统一的度量衡保证了交易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交通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上,统一文字,推广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融合。文字的统一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在统一的环境中相互碰撞、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统一六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安全。嬴政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南征百越,开发南疆,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总之,嬴政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的创立
嬴政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认为过去“皇”“帝”“王”等称号都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地位,于是决定创立全新的称号。
公元前221年,嬴政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大臣商议帝号。大臣们认为嬴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建议采用“泰皇”作为尊号,嬴政却觉得“泰皇”不够独特,他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创造出“皇帝”这一崭新的头衔,并自称“始皇帝”,希望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嬴政至高无上地位的形成。从此,皇帝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成为封建国家的核心和主宰。这一制度的创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公九卿制的设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嬴政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但秦朝太尉一职常虚设,军权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同时掌管图籍章奏,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则是具体掌管各方面事务的官员,如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卫尉掌管宫门屯卫,太仆管理宫廷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审判,典客掌管民族事务和外交,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三公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既保证了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绝对控制权,加强了皇权,又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有序开展,为秦朝的稳定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郡县制的推行
嬴政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有效治理广袤疆土的难题,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成为必然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