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货币方面,李斯废除了六国原有的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币,每枚重量为半两。这种货币形制简单,便于携带和使用,而且铸造工艺相对统一,质量有保证。为了保证货币的统一铸造和发行,秦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货币的铸造和管理,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
统一货币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消除了货币流通的障碍,使得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更加顺畅。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使用相同的货币进行交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统一货币也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国家掌握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维护经济秩序。同时,统一货币也有利于国家的财政管理,政府可以更加方便地征收赋税和进行财政支出。
李斯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举措,是秦朝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为秦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们对后世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沙丘之变:权力漩涡与命运转折
1.秦始皇驾崩与遗诏风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东巡。此次出巡,他带着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少子胡亥等一同前往。一路上,秦始皇视察民情,宣扬国威,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次出巡竟成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
当巡游队伍行至沙丘宫(今河北广宗西北)时,秦始皇突然暴病不起。病情来势汹汹,迅速恶化,秦始皇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强撑着病体,命赵高起草遗诏,传位于长子扶苏。遗诏中明确要求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即刻赶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这一遗诏体现了秦始皇对扶苏的信任和对秦朝未来的安排,扶苏为人宽厚仁义,素有贤名,在朝廷和民间都有较高的威望,秦始皇希望他能延续秦朝的统治,开创更加繁荣的局面。
然而,遗诏尚未发出,秦始皇便在沙丘宫与世长辞。秦始皇的突然驾崩,使得整个巡游队伍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李斯担心秦始皇的死讯传出后,会引发天下大乱,尤其是六国旧势力可能会趁机谋反,于是决定秘不发丧。他们将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辒凉车中,让亲信宦官陪乘,每日照常进献饮食,百官奏事也一如往常,由宦官在车中应答,以此来掩盖秦始皇已死的真相。
遗诏的内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赵高心怀不轨,他与扶苏、蒙恬素有嫌隙,担心扶苏即位后会对自己不利。而胡亥则是他可以利用的棋子,于是赵高便与胡亥密谋,企图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他们还劝说李斯加入他们的阴谋,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最终妥协,与赵高、胡亥合谋篡改了遗诏。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诏书,指责扶苏和蒙恬戍边无功,赐死扶苏,将兵权交给副将王离,并将蒙恬囚禁起来。
扶苏接到假诏后,悲痛万分,不听蒙恬的劝阻,自刎而死。蒙恬也被囚禁,最终被迫服毒自尽。胡亥则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顺利登上了皇位,即秦二世。秦始皇的遗诏风波至此落下帷幕,但它却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2.赵高的阴谋与李斯的抉择
秦始皇在沙丘宫驾崩后,赵高深知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若扶苏即位,自己必将失势。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企图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而要实现这一阴谋,就必须拉拢位高权重的李斯。
赵高找到李斯,单刀直入地提及篡改遗诏之事。李斯听闻后,大惊失色,严词拒绝,称此乃亡国之言,违背天理人伦。赵高并不气馁,开始从多个方面对李斯进行胁迫和劝说。
他首先以李斯与蒙恬作比较,指出在才能、功劳、谋略、民心以及与扶苏的关系这五个方面,李斯都不如蒙恬。一旦扶苏即位,必然会任用蒙恬为丞相,到那时,李斯不仅会失去丞相之位,还可能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一番话击中了李斯的要害,他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丞相之位是他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失去丞相之位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接着,赵高又以胡亥为例,夸赞胡亥仁慈宽厚、轻财重士、尽礼敬士,是皇位的合适人选。他劝说李斯,如果能拥立胡亥为帝,那么李斯将继续保有丞相之位,荣华富贵也能得以延续。赵高还暗示李斯,若不与他合作,将会面临严重的后果,不仅自己的前途堪忧,还可能祸及家人。
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挣扎之中。他内心深知篡改遗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但他又舍不得放弃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势和地位。他想起自己从一个小小的郡吏,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走到丞相的高位,其中的艰辛和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拒绝赵高,扶苏即位后,自己很可能会被罢官,甚至性命不保;而如果与赵高合作,虽然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和良心,但却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