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和权衡,李斯最终为了个人的利益,选择了妥协。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参与了赵高和胡亥的阴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帝。
李斯的这一抉择,虽然在短期内保住了他的权势和地位,但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后患。他的妥协不仅违背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此后,赵高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肆意妄为,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而李斯也最终成为了赵高阴谋的牺牲品。
3.胡亥即位与秦朝危机
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登上皇位,成为秦二世。然而,他的即位并未给秦朝带来稳定与繁荣,反而使秦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胡亥即位后,赵高凭借拥立之功,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大肆诛杀朝中的忠臣良将。蒙恬、蒙毅等将领被赵高陷害致死,许多宗室子弟也惨遭毒手。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直言进谏。赵高的专权使得秦朝的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继续推行秦始皇时期的严刑峻法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胡亥征发大量民夫继续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百姓们不堪重负,生活苦不堪言。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们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怨沸腾,各地纷纷爆发小规模的起义和反抗活动。
与此同时,秦朝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严重削弱。由于赵高的弄权,军队中的将领被大量更换,导致军队的指挥系统混乱,战斗力下降。在面对外部的威胁时,秦朝的军队显得力不从心。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趁机侵扰,秦朝的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上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他在朝堂上故意将鹿说成马,以此来试探大臣们的态度。那些敢于说出真相的大臣,都被赵高以各种罪名陷害。这一事件使得朝廷中的大臣们更加畏惧赵高,不敢违背他的意愿。胡亥也被赵高的阴谋所蒙蔽,对朝廷中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在胡亥和赵高的统治下,秦朝的社会矛盾激化到了极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各地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也趁机起兵反秦,企图恢复自己的统治。秦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
胡亥即位后的种种举措,以及赵高的弄权,使得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危机。民怨沸腾、起义频发,秦朝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大厦,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七、晚年悲剧:身陷囹圄与惨遭灭族
1.李斯的失势与被诬陷
胡亥即位后,秦朝的局势愈发严峻,而李斯也逐渐走向失势。他失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赵高的势力不断膨胀。赵高凭借着与胡亥的亲密关系以及在沙丘之变中的拥立之功,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他为了独揽大权,视李斯为最大的障碍,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李斯。
从李斯自身角度而言,他在沙丘之变中与赵高合谋,虽然暂时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却失去了道德和舆论的支持。而且,他在秦朝后期未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面对陈胜、吴广起义引发的全国性动荡,李斯未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稳定局势,这让胡亥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同时,李斯为了迎合胡亥,提出了“督责之术”,主张君主对臣民实行严厉的监督和责罚,这一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声誉。
赵高诬陷李斯谋反的过程可谓处心积虑。他利用李斯对秦朝局势的担忧和想要进谏的心理,故意设计圈套。赵高先是假意对李斯说,如今皇上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而天下起义不断,希望李斯能找机会劝谏皇上。李斯不知是计,便答应了。赵高则专门挑选胡亥玩得正高兴的时候,通知李斯进宫进谏。胡亥因此对李斯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接着,赵高又在胡亥面前诬陷李斯。他说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在陈胜、吴广起义经过三川时,李由没有积极镇压,是因为李斯与起义军有勾结。而且,李斯自认为功劳大,想要裂地封王。胡亥听后,信以为真,便派人去调查李由。
为了坐实李斯谋反的罪名,赵高还对调查人员进行威逼利诱,让他们编造李由谋反的证据。同时,他不断在胡亥面前诋毁李斯,说李斯权力过大,有谋反的野心。在赵高的不断诬陷下,胡亥最终下令将李斯逮捕入狱。
李斯就这样在赵高的阴谋陷害下失势,从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沦为阶下囚。他的命运也由此急转直下,等待他的将是更加悲惨的结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