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军队在沛县迅速发展壮大。许多沛县的子弟纷纷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中来,他们对刘邦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刘邦带领着这支队伍,先后攻占了周边的一些城池,如薛县、砀县等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刘邦在沛县起兵后,凭借着与萧何、曹参等人的紧密合作,以及自身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迅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为他日后在反秦斗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入关灭秦与约法三章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刘邦领命后,率领军队踏上了西进的征程。
西进途中,刘邦的军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遇了秦军的顽强抵抗,但刘邦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灵活的战略战术,巧妙地避开了秦军的主力,选择从防守相对薄弱的地区进军。他一路上收编了多支反秦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在攻打宛城时,刘邦听从谋士的建议,采用招降的策略,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宛城,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此后,刘邦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多个重要城池。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率先抵达灞上。此时,秦朝内部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王子婴即位后,诛杀了赵高,但秦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无力回天。面对刘邦大军压境,秦王子婴无奈之下,只好素车白马,脖子上系着丝带,捧着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在轵道旁向刘邦投降。至此,曾经不可一世的秦朝宣告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后,面对富丽堂皇的宫殿、堆积如山的财宝和众多的美女,他一度有些沉迷其中。然而,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谏下,刘邦清醒过来,意识到贪图享乐可能会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天下。于是,他下令封存宫殿和府库,军队撤回灞上驻扎。
为了赢得关中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刘邦召集关中各县的父老和豪杰,宣布废除秦朝的苛法。他明确提出了三条简单而又重要的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约法三章”。“约法三章”虽然内容简洁,但却切中要害,它废除了秦朝那些繁琐苛刻、令人胆战心惊的法律,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公平和正义。
“约法三章”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它稳定了关中地区的社会秩序。在秦朝的残暴统治下,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社会矛盾尖锐。“约法三章”的颁布,让百姓们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使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稳定。其次,它赢得了民心。刘邦通过废除苛法、约法三章,向百姓们展示了自己的仁慈和宽厚,让百姓们看到了新的希望。百姓们对刘邦感恩戴德,纷纷主动拿出粮食和酒肉来慰劳刘邦的军队。最后,“约法三章”为刘邦在关中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它使刘邦得到了关中百姓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为他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楚汉之争
1.鸿门宴的惊险博弈
刘邦率先入关灭秦,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各路反秦势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之势大败秦军主力,成为各路诸侯的盟主,正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关中进发。当他得知刘邦已先他一步进入咸阳时,顿时怒不可遏,认为刘邦此举是对他的公然挑衅。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察觉到刘邦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力劝项羽趁早除掉刘邦,以免后患无穷。于是,项羽下令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
刘邦得知项羽的愤怒和意图后,心中十分惶恐。他深知自己的实力远不及项羽,若与项羽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这危急关头,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决定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以缓和双方的矛盾。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少数随从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见到项羽后,立刻恭敬地说道:“我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没想到我能先入关破秦。如今有小人进谗言,使将军对我产生了误会。”项羽听了刘邦的一番话,心中的怒气顿时消了大半。他坦诚地说:“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随后,项羽设宴款待刘邦。宴会上,气氛看似融洽,但实则暗流涌动。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然而,项羽却犹豫不决,始终没有下达动手的命令。范增见项羽迟迟不动手,便起身离席,找来项庄,对他说:“项王为人不忍,你进去以舞剑助兴为名,趁机杀掉刘邦。否则,我们将来都要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进入营帐,拔剑起舞。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了保护刘邦,他也拔剑起舞,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使项庄无法下手。张良见情况危急,赶忙跑到营帐外,找来樊哙。樊哙手持盾牌和长剑,强行闯入营帐。他怒目圆睁,头发上指,眼眶欲裂,大声斥责项羽:“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震慑,无言以对,只好赐给樊哙酒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