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决定北伐中原。他深知曹魏势力强大,但仍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他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扬言要从斜谷道取郿县,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吸引曹军主力。而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动。然而,此次北伐因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在街亭惨败,导致战略要地街亭丢失,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同年冬天,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他出散关,包围陈仓。但陈仓守将郝昭早有准备,诸葛亮攻打二十多天未能攻克。此时,曹魏援军将至,蜀军粮草也即将耗尽,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在退兵途中,他设伏斩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公元229年,诸葛亮进行第三次北伐。他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救援,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被迫撤退,蜀军成功占领武都、阴平二郡。此次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扩大了蜀汉的疆域。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他再次出祁山,用木牛运粮。曹魏派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抵御蜀军。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善于用兵,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与蜀军对峙。诸葛亮设计引诱魏军出战,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并割取了陇上的小麦。但因李严运粮不继,假传后主刘禅旨意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撤军。在撤军途中,他用伏兵射杀了曹魏名将张合。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他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此次北伐,诸葛亮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采用了流马运粮,并在渭滨分兵屯田,作长期驻军的打算。司马懿依然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与蜀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甚至送去妇人的服饰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不为所动。
长期的劳累和巨大的压力,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他在五丈原军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病逝后,蜀军按照他的遗计安全撤退,司马懿追至,见蜀军军容整齐,以为有诈,不敢再追,蜀军得以全身而退。
诸葛亮北伐中原最终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而蜀汉偏居西南一隅,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远远不及曹魏。从主观上看,诸葛亮虽然智谋过人,但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如马谡失街亭。此外,蜀汉内部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北伐的顺利进行。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对蜀汉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离世,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和军事家,蜀汉的军政大权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此后,蜀汉的国力逐渐衰退,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最终走向了灭亡。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后世所敬仰和传颂。
二、诸葛亮的性格魅力
1.足智多谋与深谋远虑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深谋远虑在诸多具体事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草船借箭堪称诸葛亮智慧的经典之作。当时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刁难,要求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完成。他算准了大雾天气,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驶向曹营。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他命士兵擂鼓呐喊,曹军以为敌军来袭,不敢贸然出击,只能射箭御敌。待草船两面都插满箭后,诸葛亮便下令返回,轻松获得了十万余支箭。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天文气象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敌人心理的深刻洞察。他的智慧来源不仅在于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在于对局势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在运用智慧时,他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和敌人的弱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空城计同样彰显了诸葛亮的过人胆识和智谋。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身边已无大将,所带士兵也大多派去运粮,只剩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此时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诸葛亮临危不乱,大开城门,自己则在城楼上焚香抚琴。司马懿见此情景,怀疑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城,最终引兵退去。这一计策看似冒险,实则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心理的精准拿捏。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必定会对这种反常的情况有所顾虑。这体现了诸葛亮在危急时刻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决策,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化险为夷。他的智慧运用方式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常规,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策略。
除了这些经典故事,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深谋远虑也令人赞叹。在隆中对策中,他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先占据荆州、益州,以此为根据地,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为刘备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智慧来源在于对当时政治、军事、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在运用这一战略时,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刘备集团逐步发展壮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