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稍稍停顿,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继续侃侃而谈:“就拿诊断病症来说吧,他们会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这四诊合参的方法,来全面且细致地了解你的身体状况。所谓‘望诊’,中医师们那眼睛可犀利了,他们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看看是红润有光泽,还是苍白、泛黄,亦或是带着些晦暗之色,不同的面色往往反映着不同的身体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瞧你的舌苔,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这些细微之处都暗藏着身体的玄机。还有眼神,目光是否有神,也能透露出身体的精气神状态。”
“而‘闻诊’呢,这里面也大有学问。一方面,中医师会留意你说话的声音,是洪亮有力,还是微弱沙哑,从声音的音色、音量,便能初步判断你的肺气是否充足,以及身体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病变。另一方面,他们还会闻你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比如口气、体味等,某些特殊的气味,可能就是某些疾病的外在表现。”
“‘问诊’这一步也至关重要。中医师会像个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样,耐心地询问你各种问题。从你日常的饮食偏好,是喜欢吃辛辣油腻,还是清淡素食,到睡眠质量,入睡是否困难,会不会多梦易醒,再到大小便的情况,次数、颜色、性状等等,事无巨细。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他们能从各个角度拼凑出你身体的真实状况,找到疾病的根源所在。”
“最后是‘切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脉。中医师会用手指轻轻搭在你的手腕脉搏处,那手法十分讲究,轻重缓急都有门道。他们通过感知脉搏的跳动频率、强弱、节律等,来判断你的气血盛衰、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每一次脉搏的跳动,在他们眼里,都像是身体发出的一封密信,传递着健康与疾病的重要信息。经过望、闻、问、切这一系列严谨且全面的诊断流程后,中医师就能对你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从而开出最适合你的药方,帮助你恢复健康。” 苏瑶说完,靠回椅背,目光中带着一丝期许,希望对方能重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她的声音温和而清晰,仿佛在引导崔婉一步步走进中医的世界:“望诊,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体态等外在表现,来初步判断病情。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舌苔厚腻可能是湿邪困脾,眼神涣散可能是心神不宁。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中医师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闻诊,则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以及嗅患者身上的气味,来进一步了解病情。比如,咳嗽声重可能是风寒袭肺,呼吸急促可能是肺气壅滞,口中异味可能是脾胃湿热。这些声音与气味,都是中医师诊断病情的重要线索。问诊,就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比如,头痛是何时开始的,是否有恶寒发热,饮食如何,睡眠如何,情绪如何。这些信息,都是中医师判断病情的重要参考。切诊,则是通过把脉,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脉象的浮沉、迟数、强弱、滑涩等,都是中医师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比如,脉浮可能是外感表证,脉沉可能是内伤里证,脉数可能是热证,脉迟可能是寒证。这些脉象的变化,都是中医师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下面我再具体的和你聊聊望闻问切。”
苏瑶微微一笑,:“望诊,可不是简单地瞧一瞧。中医师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眼神、体态等各个方面。面色潮红,可能体内有热;面色苍白,或许气血不足;舌苔厚腻,多提示体内有痰湿;舌苔发黄,往往意味着有热邪。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中医师就能初步判断你的身体状态。比如,面色潮红,尤其是两颧发红,可能是阴虚火旺或肝阳上亢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五心烦热、盗汗、失眠等症状。而面色苍白,尤其是唇色淡白,可能是气血两虚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舌苔的变化,更是中医师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舌苔厚腻,尤其是白腻,多提示体内有痰湿。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症状。而舌苔发黄,尤其是黄腻,往往意味着体内有湿热。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眼神的变化,也能反映身体的状况。眼神涣散,可能是心神不宁或气血不足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而眼神炯炯有神,则可能是气血充足、精力充沛的表现。体态的变化,也是中医师观察的重点。体态臃肿,尤其是腹部肥胖,可能是痰湿内盛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身体困重、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体态消瘦,尤其是肌肉松软,可能是气血两虚或脾胃虚弱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中医师能够初步判断你的身体状态,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这就是中医的‘望诊’,也是中医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原因所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