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杭州带着湿冷的寒意,杨龙站在辰星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玻璃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水雾,他用指尖轻轻划过,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
办公桌上,一份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报告静静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勾勒出VR/AR技术的最新突破。报告旁边是Meta和苹果的发布会简报,还有几张索尼研发中心的内部照片——这些资料都是蔡浩宇通过私人渠道弄到的,上面还标注着"机密"字样。
"看完了吗?"豆豆推门走进来,手里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红茶。她今天穿了件深灰色的高领毛衣,衬得肤色越发白皙。
杨龙接过茶杯,温热透过陶瓷传递到掌心:"看完了,比预想的进展快。"
"好消息?"
"也是坏消息。"杨龙指了指报告上的一段数据,"脑机接口的延迟已经降到11毫秒,触觉反馈精度提升了40%,但......"
"但还不够。"豆豆接上他的话,目光落在报告最后的结论部分,"离你们构想的'辰星OL'还差得远。"
杨龙点点头,啜了一口茶。红茶醇厚的香气在口腔中扩散,带着淡淡的柑橘味——是豆豆最喜欢的伯爵茶。
"蔡浩宇什么意见?"
"他建议我们去实地考察。"杨龙放下茶杯,"下周飞硅谷,已经约好了斯坦福和Meta的人。"
豆豆若有所思地靠在桌边:"你觉得这次能看到实质性的东西吗?"
"难说。"杨龙摇摇头,"这些技术现在主要应用在军事和医疗领域,民用版本至少还要五年。"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叩响,宋薇娜探头进来:"杨总,蔡总到了,在会议室等您。"
米哈游的会议室里,蔡浩宇正对着投影屏幕讲解一份技术路线图。他今天难得穿了正装,但领带依然松松垮垮地挂在脖子上,眼镜后的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是索尼最新的VR头显原型机参数。"他切换幻灯片,展示出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单眼分辨率达到8K,刷新率120Hz,FOV扩展到150度......"
杨龙仔细查看着每一项参数,眉头渐渐舒展。这确实比市面上任何消费级产品都要先进,但距离他们构想的"完全沉浸式虚拟世界"还有不小差距。
"延迟呢?"
"运动到成像延迟控制在15毫秒以内,但触觉反馈还有明显滞后。"蔡浩宇推了推眼镜,"最麻烦的是算力需求——要流畅运行这种画质的虚拟世界,至少需要目前顶级显卡三倍的性能。"
杨龙沉思片刻:"脑机接口那边怎么样?"
蔡浩宇调出另一组数据:"斯坦福的团队在非侵入式BCI上取得了突破,现在可以通过头皮电极实现简单的指令输入,但精度远远不够游戏使用。"
他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瘫痪患者戴着布满电极的头盔,仅凭思维就能控制机械臂拿起水杯。虽然动作缓慢且不连贯,但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医疗级都这样,民用至少再等十年。"杨龙一针见血地指出。
蔡浩宇苦笑:"所以我们得做两手准备。"
他切换到最后一页幻灯片——一个分阶段的开发计划。2024-2027年开发传统PC/主机版的"辰星OL",同时持续投入VR/AR和BCI技术研究,待条件成熟时再推出完全沉浸式版本。
"跟我想到一块去了。"杨龙点点头,"先确保核心玩法和内容质量,技术迭代可以慢慢来。"
会议结束后,两人站在米哈游的天台上抽烟。冬日的阳光稀薄地洒在水泥地面上,远处的钱塘江泛着冷冽的波光。
"说真的,"蔡浩宇吐出一口烟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能这辈子都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虚拟世界'?"
杨龙望着天际线上模糊的群山轮廓,想起重生前那个时空中,直到2025年VR技术依然没有质的突破。但这一次,似乎有些不一样——科技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总会有人看到的。"他最终说道,"如果不是我们,那就是豆苗他们那一代。"
蔡浩宇轻笑:"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哲理了?"
"年纪大了。"杨龙掐灭烟头,"机票订好了,下周二飞旧金山。"
出发前的周末,杨龙和豆豆去了西湖边散步。初冬的西湖游人稀少,残荷枯立在湖面上,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景致。
"这次去多久?"豆豆挽着他的手臂,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凝结成小水珠。
"一周左右。"杨龙紧了紧她脖子上的围巾——是上个月新买的那条深蓝色羊绒围巾,"先去斯坦福,然后去Meta总部,最后到索尼研发中心。"
豆豆点点头,突然停下脚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技术真的成熟了,'辰星OL'会是什么样子?"
杨龙望着湖面上掠过的水鸟,思绪飘向远方:"就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