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提如今是三个人一起干。
还没到晌午呢,地里的水都已经浇上了。
里头种的是青菜加一些茼蒿。
这两样菜一般人家都爱吃。
但除了春天,还真见不着。
如今有了棚子,也不怕它们受冻不长。
如果到了下雪的时候,来不及还能在里头烧碳给菜保温。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下只需要耐心的等着它们发芽就好。
经过十来天的等待,青菜率先从泥地里头冒了出来。
十五天后,茼蒿也冒出了细细的嫩芽。
中午太阳好的时候,打开草棚子的顶,就能看见地里密密麻麻的小绿芽。
一家人看着,都高兴的跟什么似的。
十二月中旬,这些菜差不多能吃了。
也就是说,可以拉到镇上去卖了。
这卖菜又成了个难题。
倒不是说卖不出去,只是这运输的工具不好找。
你去借驴车或牛车都太显眼,要是走去,只怕路上时间长,会遇见熟人。
于是陈氏咬咬牙,做主让家里男人们去挑一头驴回来。
这本来是老四刘长康成亲后才会考虑的事,如今被提前安排起来。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尤其是老刘头,他张着嘴,瞪着眼,好半天才喃喃的问陈氏:“你刚才是说让咱们明天就去买驴车回来?”
陈氏点头道:“反正也就这两年买,干脆趁着这时候买来,也能派上用场!”
“那咱家里的钱还够不?”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陈氏算给他们听:“本来有二十六吊多,盖屋子总共花了十九吊左右。之前卖鸡又得了三吊。还有卖鸡蛋剩下的一些,如今我手上还有十一吊钱。”
众人闻言仿佛坐了趟过山车。
从原来的近三十吊银子,变成了不到七吊。
再从七吊到现在的十一吊。
十一吊钱不算多,也不算少。
要是没遇见啥事,可着家里花销,估计也能用个两三年的。
不过,老刘家的事可不少啊。
“娘,这钱都拿出来买驴了,回头老四拿啥娶媳妇儿?”
老大刘长福不赞同的说道。
在他看来给小弟成家立业才是大事,买驴子倒是可以放一放。
“我不急的,家里挣钱才是正经,至于成亲的事情......就先放一放吧。”
刘长康忙摆手示意,自己不着急娶媳妇儿。
陈氏闻言笑道:“你们是不是都忘了,咱家那两头猪马上也能卖钱了!”
她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大家。
后院还喂着“小花耳”和“花屁屁”这两个小家伙呢。
它们俩最近可是没少长肉,估计那一身的肥膘没有三百斤,也有个二百八十斤左右了。
这要是卖了,大概也能得个三吊子铜板。
“爹,一头驴子要多少钱?”
刘宁在心里默默算了下账,算好后,就抬头问老刘头驴子的价格。
老刘头叹了口气:“哎呦,那可就说不好喽,三吊五吊的都能买,要是顶好的,那可得六七吊呢!”
那就先算五吊好了,十一吊加上三吊,再减去五吊。
也就是说,即使驴子买回来,他们家也还能剩下九吊的铜板。
这还没有加上卖菜的钱呢。
刘宁估摸着,那一棚子的菜,多了说不好,卖个两吊钱应该不成问题。
这个季节,像青菜这种平时恐怕一文都卖不上的绿叶菜,大概能卖到七八文一斤。
茼蒿这种就更加稀罕了。
估计定到十文一斤都有人买。
穷人家自然是舍不得吃的,可镇上和县里的那些酒楼就不一样了。
他们成日里招待的就是那些乡绅富豪,达官显贵,根本就不差钱。
像这样难得一见的绿叶菜,不怕他们会嫌贵。
如此一来,买驴子就定下来了。
第二天一早,老刘头带着老大刘长福出门买驴子去了。
这回,刘宁没有跟过去。
没办法,外面天太冷了,她实在是爬不起来呀。
老刘头和刘长福一路上紧赶慢赶,到了集市之后就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驴子。
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各种牲畜的叫声此起彼伏。
他们在集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仔细地打量着每一头驴子,询问着价格,查看驴子的身体状况。
老刘头经验丰富,他掰开驴子的嘴巴看牙齿,摸摸驴子的身体看膘情,还牵着驴子走几步,看看它的腿脚是否灵便。
刘长福则在一旁认真地听着,不时地帮着参谋几句。
好不容易,他们终于相中了一头毛色棕黄的驴子。
这头驴子毛色油亮,四肢粗壮,一看就是个干活的好把式。
二人回来时,都已经到下晌了。
老刘头走在最前头,背着手,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
他身后,刘长福牵着那头毛色棕黄的驴子,驴子时不时地打着响鼻,尾巴一甩一甩的。
驴子的后头还拉着那架小板车,板车在崎岖的小路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一路的奔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