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卓的府邸出来之时,正好看到文远骑着马向吕布这边过来,快到我的跟前之时,文远下马拱手道:“大哥,李傕、郭汜的军队都已经归顺了,现在董卓的所有的人马都尽归大哥了。”
说罢,他脸上露出一抹欣喜之色,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吕布拍着文远的肩膀说道:“二弟,此事办的漂亮,我这边也告诉你一件好事,董卓已经被我宰了。我这边正要回府,请何太后出山主持大局。现在还有一件比较急迫的事情,需要辛苦二弟到大臣家中跑一趟,就说董卓已死,吕将军召集所有的臣公进宫觐见陛下,如有不来者当叛贼处理,格杀勿论。”
文远拱手领命,“大哥,就交给我吧。”言罢,文远就骑马出发了。见到文远渐渐走远,我扭头对李儒说到:“军师,我们也出发吧,等下不要耽误了大事。”
待吕布回到府邸之后,吕布跟李儒直接来到了太后居住的后院之时,吕布看向李儒,“军师,还请你稍等一会,我进去禀报下,随后再让下人带你进去。” 李儒听到之后,眼中透着不解,还是微笑道:“将军尽管去就好了,我在这等等便好。”
吕布进入后院,看到何太后正在修剪花枝。我忙恭敬行礼,将董卓已死,欲请她出山主持大局之事细细禀明。何太后听闻先是一惊,随后面露惊喜之色,连声道:“将军真是英勇无比,这是我三年来听到最好的消息。”吕布接着说外面还有董卓旧部李儒等候召见。何太后一听李儒之名,脸色微变,犹豫片刻后才道:“此人智谋过人,若能真心辅佐自是极好,但需小心防范。”吕布应诺后退出。
吕布出去告知李儒可以进来拜见太后。当李儒进来看到太后,十分惊讶,满脸的不可思议,随后吕布咳嗽一声,李儒连忙恭敬跪拜。何太后打量着他,缓缓开口问其日后打算。李儒表明忠心,愿全力辅佐稳定朝纲。
何太后微微点头,却又警告他莫要心怀不轨。李儒连连称是。吕布眼见时候差不多,说道:“太后请跟随我们一起进宫吧,我已经让文远去请诸位大臣了。”
太后颔首,于是我们一行人向着皇宫进发。刚到宫门前,就见文远带着诸位大臣匆匆赶来。大臣们见到我纷纷行礼,眼神中既有敬畏又有疑惑。诸位大臣随我进殿吧,殿内还有皇上和太后等着我们呢,众人听到太后二字,纷纷不解,当下由不得他们思考太多,皆被吕布赶上殿中。
待众人进得大殿的时候。突然间,走在前面的王允像是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秘密一般,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恐与诧异,伸出颤抖的手指直直地指向大殿上方。随着他这一指,所有大臣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听得王允声嘶力竭、嗷嗷大喊起来:“是太后!是太后啊!天哪,太后竟然没有死!”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着,带着无尽的惊愕和难以置信。就是这一声呐喊,让所有大臣都就是这一声呐喊,让所有大臣都炸开了锅。原本安静肃穆的大殿瞬间充满了窃窃私语。
“太后不是早被董卓宣称病逝了吗?”
“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吕布站在一旁,看着众大臣的反应,朗声道:“诸位大臣莫慌,此前太后受董卓挟持,被迫假死避难,如今董卓已除,自然是重掌大权的时候。”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应。这时,王允上前一步,“吕将军,此事重大,虽将军所言有理,但还需更多证据证明太后身份。”
吕布看向太后,只见她从容地走上前,拿出当年先皇赐予的玉佩信物展示给众人看,“本宫便是何太后,此玉佩可证。”
众大臣见状,纷纷下跪参拜。何太后威严地扫视众人,“如今汉室动荡初平,望诸位爱卿齐心协力,重振大汉荣光。”
大臣们齐声高呼:“遵旨!”而我心中暗喜,终于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何太后端坐在大殿之上,扫视一圈群臣后说道:“如今董卓之乱已平,多亏了吕将军隐忍,才能让董卓放下戒心,让吕将军找到机会一举灭杀。虽然董卓已死,但是汉室百废待兴,还需要众大臣多多出谋划策。”众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有的提议先整顿吏治,有的则主张增强军事防御。此时,李儒站了出来,献上一策,建议先安抚各地诸侯,许以重利,避免再生战乱。大臣们虽对李儒心存疑虑,但也觉得此计可行。太后眼见大家都十分支持李儒的提议,开口道:“目前就先李儒先生所说的吧,向各地诸侯发布诏书。目前还有一事就是我们择日迁都回洛阳,洛阳乃是先帝创立的,我们现在也算是回归祖业。但迁都之事非同小可,须得谨慎筹备。”
吕布站出来说道:“太后,微臣以为迁都途中安全最为紧要,当派重兵护送。”何太后点头称是。
随后太后看向皇帝说道:“陛下以为这么做是否可行呢。” 刘协听后也是说道:“全凭母后做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