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太空导弹的革新
“传统导弹在太空就是‘瘸腿蛤蟆’!” 林轩的指令光束在宇宙引力场模型上划出难看的曲线,“没空气助力,遇到复杂引力场就跟喝醉了似的!”
他调出历史战斗记录,2180 年那场拦截小行星的失败行动,因导弹无法适应木星引力场,导致整个采矿基地被摧毁,“这次得让导弹长上‘太空翅膀’!”
离子推进实验室里,霍尔推进器的等离子体发出诡异的蓝光。林轩盯着推进效率曲线,光束凝成尖锐的问号:“离子喷射速度够了,可比冲咋还卡在半山腰?”
量子之芯立即弹出警告:“现有栅极材料在高能粒子轰击下,寿命不足 100 小时。”
“换!用木卫二的超导矿石掺杂碳纳米管!” 林轩的指令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要是搞不定,以后遇到敌人只能扔石头!”
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研发陷入瓶颈时,林轩的指令光束烦躁地在星图上乱晃:“这么大个宇宙,咱的导弹不能跟没头苍蝇似的!”
量子之芯随即调出太阳系卫星网络的架构模型:“建议发射人造卫星组建导航系统网络,采用多频多模复合定位技术 ,通过卫星间的量子通信实现高精度定位与数据交互。”
“搞!马上给我整!” 林轩一拍操作台,“从造卫星开始,一步一步搭起咱的‘天眼’!”
在基地的卫星制造车间,智能机器人 ROB1 号与其他机械臂协同运作。他们先将从木卫二开采的钛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成卫星骨架,这骨架采用蜂窝状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大幅减轻重量。
卫星的核心部件是高精度的原子钟,它将为导航系统提供稳定而精确的时间基准。量子之芯控制着智能机器人将原子钟小心翼翼地安装进卫星内部,并连接上由超导材料制成的通信天线。
卫星的动力系统采用小型离子推进器,这些推进器虽然推力不大,但胜在效率高且燃料消耗低,能够满足卫星在轨道上进行微调的需求。
卫星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特殊的光伏薄膜,它可以在太空中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卫星的各个系统提供动力。
当第一颗卫星制造完成后,林轩盯着发射倒计时,指令光束微微颤抖:“成败在此一举,可千万别掉链子!”
随着量子之芯发出指令,电磁弹射装置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但卫星入轨后,姿态调整出现偏差,通信信号时断时续。
“咋回事?这卫星比刚学走路的娃娃还不稳当!” 林轩急得光束在卫星状态监测界面来回穿梭。
量子之芯迅速分析数据:“姿态控制系统的陀螺仪存在误差,通信天线受木星辐射干扰。”
“启动备用校正程序,给天线加装辐射屏蔽罩!” 在经过七次轨道修正和参数调整后,卫星终于稳定运行。
随后的三个月里,共计 24 颗卫星被成功发射并组网。这些卫星分布在不同的轨道平面上,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导航网络。卫星之间通过量子密钥加密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交互,确保信息的安全与准确。
材料与防护方面,卫星外壳采用了多层复合防护材料。最外层是耐高温、耐辐射的纳米陶瓷材料,能够抵御太空辐射和流星体撞击;中间层是轻质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保证结构强度;内层则是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金属材料,防止电子设备受到电磁干扰。
经过紧张的研发和制造,新型太空导弹与导航系统进入联合测试阶段。在模拟太空环境的试验场中,导弹进行了一系列严格测试。
推进系统测试中,导弹在无重力环境下,通过离子推进系统实现了快速启动、加速和减速,并且能够在不同方向上灵活转向,机动性远超传统导弹。
“这机动性,太出色了!” 林轩看着测试画面,兴奋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喜悦。
导航与制导测试中,设置了多个高速移动的模拟目标,导弹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精确位置信息和人工智能算法,迅速锁定目标,并在复杂的太空引力场干扰下,准确命中目标,命中率达到 95% 以上。
在实战模拟测试中,模拟进行各种规避动作和电磁干扰,新型太空导弹成功突破干扰,精准击中目标,展现出强大的实战能力。
“这款太空导弹将成为我们在宇宙中的有力武器。” 林轩看着测试报告,对未来充满信心,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有了它,我们在宇宙中的话语权又增加了几分。”
3.4 多元武器的研发
微波武器研发成功极具威慑力。
“电子战这块咱还缺把‘杀手锏’!” 林轩的指令光束扫过被伽马射线暴瘫痪的基地电子设备, 他的量子态意识流飞速检索着微波武器理论,“就用高功率微波给他们‘洗脑’!”
微波武器实验室里,行波管放大器发出震耳欲聋的嗡鸣。林轩盯着微波功率曲线的剧烈波动,光束焦躁地跳动:“这功率稳定性比过山车还刺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